最近有一篇文章被廣泛傳播,《華為不相信360度評估:奮斗者,而不是老好人》(可點擊進入)。一時間360(以下均簡稱為360)被推上風口浪尖。有位深圳的HR朋友說,老板是任正非鐵桿粉絲,這篇文章幸虧老板沒看見,不然HR的工作又要被否定了。我和我的同事剛剛為客戶成功體系的搭建在奮戰,看到了大家的評論、擔心與誤解,深覺不吐不快。 誰說360是奮斗者的敵人?
先回到文章內容本身,作者分析華為不相信360的原因在于:
360是要找完人,完人是找不到的。
老板喜歡把加班(勤懇)加入360評估,不加班不是好員工,容易傷害不加班也有好業績的高潛人才。
360被用來找問題,找缺點,容易傷害有棱有角的“奇才”。
北森每年幫幾百家企業實施360度反饋(注意是反饋,Feedback,不單純是評估),我們愿意在這個問題上探討幾點:
1、360要基于勝任力模型,而非 “完人模型”
我們曾經在撰寫《360評估反饋法》這本書中強調,實施360之前,定義評估標準非常關鍵,一把尺子下去,既是衡量,也是導向,員工會對照這套標準去反思自己的表現。
理想的做法是為組織中的不同角色(區分層級、職類)定義勝任力模型,在360中使用高度行為化的描述。出現在模型中的,是最能區分卓越和普通表現的方面,不是所有正向的、優秀管理人員能力的全集。例如勤奮投入、任勞任怨是正向的行為表現,但如果不是創造高績效的必要條件,或者放眼未來,這樣的行為不能帶來公司的成功,它們就不應該在模型中出現。
以北森自身為例。在北森銷售管理者模型中,曾經包括“建立人脈網絡”這條勝任力,按照慣性思維,這非常make sense——干銷售的當然要有好人緣、大大的朋友圈,可是一年后我們回溯模型發現,創造優秀銷售業績的管理者在這方面并沒有優勢,甚至低于業績平平的管理者。原來,由于北森是方案銷售的模式,銷售管理者的專業度、解決方案能力、甚至敢于挑戰客戶的特質,比建立人脈網絡的能力更為重要。現在,這條勝任力已經從模型中剔除,而發揮影響力、客戶導向這樣的能力則被加強。
北森的最新卡片建模技術GENE更有力的體現了這個邏輯。GENE基于領導梯隊上的不同角色,推導出不同角色遇到的挑戰,以及為了應對挑戰需要的一組勝任力,這些勝任力構成了GENE詞典。詞典中所有勝任力的行為描述,來源于十幾年來北森對優秀者的觀察。重點在于,詞典中只考慮那些挑戰性事件中績優者的表現,因為在常規性工作上,人們的表現沒有差異。
如果基于這樣的邏輯來建立360的評估標準,首先我們不是去尋找“完人”,其次,由于“加班”或者“沒有棱角”未必是績優者的關鍵勝任力,我們就不用擔心“不加班的好員工”或者“有棱有角的奇才”一定會被傷害了。
2、360評的是勝任力,不是業績
當然不傷害業績好的“問題”員工還不夠,如何不埋沒這些人才是更為重要的。但我們要強調一下,360評估的是勝任力,而不是業績(注:現在業界普遍把勝任力(Competency)定義成導致崗位績效成功的行為,這些行為會影響業績(Goal),但不是100%決定,因為影響業績的還有政策環境、上一級的領導力、團隊成熟度等等。)。
因此,企業要把“不加班”、“有棱角”(行為不好)但也能產生好業績的員工識別出來,僅僅通過360評估是不夠的,把埋沒這些人才的責任推給360也是不公平的。這需要對于業績+勝任力(即績效)進行綜合評價,而這正是企業的績效體系和人才盤點體系解決的問題。
多談一點,當我們去衡量一個人的綜合表現——績效(業績+勝任力),如果簡單地把業績和勝任力表現加權平均,就掩蓋了兩者各自的高低差異,造成趨中失真,在“尋找”人才的盤點業務中,九宮格(nine-block box)和彩色編碼系統(color-coded system)更合理。
圖1 業績X勝任力構成的九宮格示例
圖 2彩色編碼系統示例
3、360是領導力發展工具,缺點要看,優點更要看
工作情境下個體的發展,是要彌補短板、還是發揮長處?這個問題的慣性思考是木桶理論——能力圍合成一個木桶,成就是裝在木桶里的水,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木桶最短的那塊板子。所以要改善自我,要關注缺點,把短板提高。
這個觀點現在被越來越多挑戰,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領域,與其花費巨大的心力,投入到改善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不如投入精力到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才干,在一種更積極正向的形態下取得卓越。文章引用了約翰·曾格的觀點,我們也贊同:一個在某一領域占有優勢,但同時也有幾個缺點的領導者,其領導技能要明顯優于那些沒有什么缺點,但也沒有什么特長和優勢的人。因此,在現代職業發展理論中,揚長避短更重于取長補短。
回到360度反饋,北森過去的實踐認為評估之后的反饋輔導非常重要,在反饋中,優勢會放在短板之前被探討:
他有哪些優勢?
工作中,哪些情境更能發揮這些優勢?
他需要注意:哪些情境下使用這些優勢會適得其反?
下一步他可以爭取的發揮優勢的機會有哪些?
但是,發揮優點也絕非忽略缺點,那些比較致命的、可能導致職業成長路徑脫軌(Derail)的因素,仍然需要特別留意。北森有專門關于偏離因素的追蹤研究,我們發現在“過度掩飾”,“自我中心”等方面若偏離過大,可能會使管理者在發展的路徑上遇到極大的障礙,將來有機會專門辟出一篇文章再來討論。
華為要如何運用360才能找到奮斗者?
360找到的是奮斗者還是老好人,首先在于評估模型是如何定義人才,其次是把360用在發展還是考核。
第一,在評估模型中,如果要尋找一線員工中的奮斗者,那么積極主動、達成結果、韌性這樣的勝任力要在模型中加強。
圖 3 奮斗者需要具備的能力示例——積極主動
圖 4奮斗者需要具備的能力示例——達成結果
圖 5奮斗者需要具備的能力示例——韌性
第二,360如果應用于考核,人情分的問題會凸顯,“老好人”會得到一個不錯的分數,奮斗者可能被埋沒,但如果我們放下考核的“心魔”,把360當做領導力“體檢”和改進的工具,結果會相對客觀準確,實際上,奮斗者也需要這個視角,來反觀自身,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卓有成效的奮斗者。
事實:誰說華為不相信360?
在上述那篇文章被傳得沸沸揚揚,大家紛紛對360度評估心有戚戚焉的時間,我們再來看看任正非評價360度評估的原文。
“我為什么對360度調查提出意見呢,我認為不是你的調查方法有問題,是你的評價和分析方法有問題。360度調查是尋找每一個人的成績,每一個人的貢獻,當然也包括尋找英雄,尋找將軍的。而不是單純地去尋找缺點,尋找問題的。360度調查是調查他的成績的,看看他哪個地方最優秀,如果有缺點的話,看看這個缺點的權重有多少,這個缺點有多少人反映,看看這個人是不是能改進。而不是說我抓住一個缺點我們就成功了,我們用這種形而上學的方法,最終會摧毀這個公司的。”(這段話首見于2014年9月華夏基石e洞察。)
從這段原文,我們清晰地看到:
第一,任正非對360度評估的看法,并沒有否定,他甚至提倡用360去發現人才,“尋找英雄,尋找將軍”。
第二,任正非同樣強調360目的不是揭短,而是既看到長處也看到不足,不足之處如何改進。
我們再補充一條信息,華為上海研究所是在用360的,信息來自于華為現職員工。
結尾:正確理解鳥的語言
90年代華為在創作《華為基本法》時,項目組彭劍鋒教授感嘆:任正非就如同一只翱翔于高空的鳥,越飛越高,越高視野越開闊,對事物的觀察越宏觀,距離地面的“豬”也越遠。由于雙方語言不通,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鳥”發出的信息無法準確及時地傳遞到“豬”那里,同樣,“豬”的想法也無法及時準確為“鳥”所知曉。
20年過去了,當華為創造了中國企業發展的新高度,任正非已經在思考穿越科技“迷航區”,實現1500億美金銷售收入的問題,我們學習華為,解讀任正非,要去正確理解“鳥”的語言。
文章來源:北森(ID:Beisen2002)——趙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