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既要靠科教資源支撐我們的高新技術產業,同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會鞏固壯大我們的科教優勢。
湖北省省委書記李鴻忠
做大做實做強高新技術產業事關湖北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提升,事關跨越式發展目標的實現,事關戰略支點的打造,事關湖北在未來發展格局中的地位。
湖北省省長王國生
去年5月31日至6月3日,胡錦濤總書記到湖北考察工作,十分關心老工業基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展。在武漢東湖高新區,總書記對園區推進科技創新的顯著成就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園區內的企業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努力掌握更多自主知識產權,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有更大作為”……
近日,記者在湖北、武漢采訪,深深感受到總書記的殷切希望正變成湖北廣大干部、科技人員和企業家們奮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動力。
武漢“
中國光谷”要成為“世界光谷”
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到湖北考察時,就非常關心長飛的大型光纖預制棒研發。
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穆說,當時總書記來的時候,我們才剛剛開始起步研發大型光纖預制棒,研發實力排名全球前十。
時隔6年,當總書記再次來到武漢,張穆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向總書記匯報說:您關心的大型光纖預制棒技術,我們已經攻破,現在已經投產了。張穆說,當時總書記點了點頭,看著能拉出6000公里光纖的大尺寸光纖預制棒,總書記再次強調“要以創新帶動企業發展”。
2010年,長飛的研發實力已位居全球前三強。支撐長飛領先世界的秘笈,正是技術創新。2009年以前,國內65%的光纖光纜依賴進口。如今,國內一半的需求實現自給自足,其中長飛就提供了八成以上。
作為武漢
中國光谷的窗口,武漢郵科院也是總書記到東湖高新區考察的重點。2011年7月29日,就在總書記考察后不到半年,憑借技術創新該院在全球率先實現一根光纖承載30.7Tb/s信號的傳輸,可供5億人同時在一根光纖上通話。再次刷新了世界紀錄。
自主創新一直被武漢郵科院視為企業發展的靈魂。早在2005年,武漢郵科院成功實現一根光纖容納8000萬人同時通話。據武漢郵科院院長童國華介紹,到2014年,武漢郵科院有望實現12.5億對人在一對光纖上同時通話。
2011年12月1日,武漢郵科院對外發布,該院承擔的國家973計劃項目“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傳輸基礎研究”成功實現240Gbit/s實時傳輸,經北京大學和工信部電信研究院測試,其指標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該院余少華博士說,我國光通信能在國際上率先實現這一突破,正是得益于多項關鍵技術的創新。
未來十年,武漢東湖高新區將全力打造以光電子信息為核心產業,以生物、環保節能、高端裝備制造為戰略產業,以高技術服務業為先導的131產業架構。預計到2020年,武漢
中國光谷企業總收入將突破30000億元,進入全球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第一梯隊。成為率先發展、輻射中部、聯動全國、面向世界的科技經濟引擎和新興產業生產中心,成為“世界光谷”。
2015年,武漢工業總產值一半姓“高新”
2009年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湖北已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湖北省科技廳廳長劉傳鐵說,我們抓住這一機遇加速布局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高地。
目前,全省構建了以東湖、襄陽、宜昌等3個國家高新區為重點,15個省級高新區、5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12家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和9家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為支撐,沿長江、漢江兩線串珠布局的高新技術產業帶,成為湖北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主要聚集地。
面對整體偏緊的宏觀環境和多種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十一五”期間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繼續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年均增幅25.7%,2011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36.6%,占GDP的比重達到11.87%,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實現了“十二五”的良好開局。
全省已形成了以電子信息、新材料、先進制造、新能源等高新支柱產業為主導的特色產業群。2011年,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以不到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6%的數量,實現了全省20%的工業經濟指標。
作為全省領頭羊的武漢市,2011年高新技術產值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武漢市高新技術產值第一個千億元關口,奮斗了5年;第二個千億元關口,用了3年,到2009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值2054.99億元;邁向3000億元,僅用了兩年時間。預計武漢今年高新技術產值將突破4000億元大關。
武漢市科技局局長吳志振說,武漢高新技術產業“加速度”跨越,主要得益于該市電子信息、新材料、先進制造三大高新主導產業已形成規模效應,越來越多的企業聚集發展。電子信息領域以光纖光纜、光通訊等為代表,占據國內55%、國際15%市場份額。先進制造業中,武漢成為國內重要的汽車制造、船舶配套基地之一,激光研究和制造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目前,三大主導產業占到該市高新技術產值的80%。
武漢市提出,到2015年,武漢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力爭達到750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以上,整體水平將躍升至全國前列。
今年,培育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快生快長”
近日召開的武漢市政府常務會透露,武漢將出臺10條扶持政策以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與發展,將孵化器建設面積納入各區、有關部門市級年度目標考核。今年起5年內,武漢市長基金每年投入3500萬元、武漢市科技局列支研發費投入10%資助孵化器建設。
武漢是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發祥地,科技孵化器已成為武漢市科技創新、創業、擴大就業的重要平臺,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武漢市科技局政策法規處處長王瓊嬌說,過去25年中,武漢市建成65家孵化器226萬平方米孵化場地,在孵企業3678家,畢業企業2624家。10多家從孵化器畢業的高科技企業先后在境內外上市,20多家從孵化器畢業的高科技企業已進入湖北省上市企業綠色通道。
近5年來,武漢市孵化器在孵企業累計轉化科技成果6026項,累計獲專利授權2282項。去年,武漢市在孵企業實現技工貿總值達到256億元,上交稅收15億元,吸納就業人員12萬人。
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彭泉說,孵化器的功能重點是培育微小企業,解決企業的“從無到有”問題;高新區(開發區)為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企業提供的是一種普惠制的服務,對大量成長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的服務并不周全。科技加速器則要給高成長性的科技企業配供個性化的“營養套餐。”這些“營養套餐”包括個性化物業服務、良好的投融資體系、政策支持渠道和低成本創新平臺支持等。
省科技廳希望積極支持全省高新區建設企業加速器,形成“初創在孵化器,躍升在加速器,壯大在產業園”的科技企業培育體系。
“我省科技企業加速器建設試點工作已正式展開,荊門百盟科技企業加速器成為全省首家試點,鄂州、襄陽、東湖高新區等地科技企業加速器建設開始啟動”,湖北省科技廳廳長劉傳鐵說,今年將大力推動科技企業加速器建設,投資超100億元。目前武漢
中國光谷已建成兩個科技企業加速器,一個是設在華工科技(000988,股吧)園的光電子企業加速器,已建成7萬平方米,入駐企業33家;另一個是生物醫藥企業加速器,建在光谷生物城,已有49家企業入駐。
劉傳鐵說,培育創新主體,做強高新技術企業,“抓大促小”是我們的長期目標。今年,湖北將著力深入實施創新型企業建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兩大專項,推進200家創新型試點企業和100家創新型企業高水平擴張,支持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快生快長”,力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年增長20%以上,培育壯大一批銷售收入過十億元、百億元高新技術骨干龍頭企業。
先行先試,力爭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
“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是胡錦濤總書記考察東湖高新區時提出的殷切希望。作為我國第二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東湖高新區創立20多年來,在自主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東湖高新區創新模式亮點之一,就是全力打造“政策特區”,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201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通知,成立以科技部牽頭、15個部委負責人組成的建設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去年又新增衛生部、海關總署、廣電總局、中國工程院為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迄今,已有19個國家部委成為促進東湖國家創新示范區發展的小組成員。
這一期間,國家科技部部長萬鋼主持召開了三次部際協調小組會議。萬鋼部長希望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探索創新驅動和“兩型社會”發展之路。據悉,國家19個部委成員單位高度重視東湖示范區建設,在體制機制改革、規劃編制、政策引導、重大項目等多個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東湖高新區出臺了10多項支持示范區建設的政策文件,探索了推進股權激勵、科技金融和政府采購試點的路徑與方法,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深化。
2010年,武漢光迅科技(002281,股吧)公司的“股權激勵”方案獲得國務院國資委正式批準。這是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第一個實行股權激勵的中央企業。東湖示范區已在30多家企業開展股權激勵試點,進一步激發了企業核心技術人員及管理團隊創新創業積極性。迪源光電公司實施股權獎勵、獎勵基金購股權計劃激勵方式后,企業主營收入增長131.5%,利潤增長了18.8倍。
2011年11月17日,光谷資本大廈正式啟用。這標志著武漢打造東湖“資本特區”、構建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投融資體系建設邁進重要一步。 據悉,金融、證券、期貨、擔保以及各類要素交易機構等十大類別36家單位首批入駐,開設了企業股權、金融資產等七大金融交易平臺。
政府采購示范區自主創新產品15.6億元,促進了企業的自主創新。
3月16日,湖北省副省長郭生練在的全省科技工作會議上說,去年湖北省科技創新工作在爭取國家科技計劃支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科技成果在省內轉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年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多為高新技術企業排憂解難,在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上下工夫;要加強考核,深入推進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在省內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堅持科技計劃改革不動搖,在科技體制改革上要根據科技部意見,先行先試,力爭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
省科技廳劉傳鐵廳長介紹,為激發創新活力,大力培植重點產業創新主體。近年來,湖北加大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調整資源配置方式,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2011年省本級科技專項資金的94.4%投入到企業的創新活動。創新科技投入方式,采用后補助、創投引導等多種方式,激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建設研發平臺,開展技術創新和吸納創新成果。加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企業研發投入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工作力度,近三年累計為高新技術企業減免所得稅44億元。
創新轉化模式,加強“產學研”結合體系建設。推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工作;推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深度合作,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示范市縣建設試點,全省累計建成“校企”、“院企”共建研發機構48個,轉化科技成果780余項,實施經濟效益164億元;為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在全國創新性地提出四個70%股權激勵政策,極大地調動了科技人員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積極性。
為破解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資金瓶頸,湖北省建立了財政科技投入與銀行貸款、企業投入、社會資金參與相結合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與多家銀行等簽訂了科技金融協議,為全省科技型企業提供共計260億元的授信。設立了省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新發起設立創投基金10余家,總規模超過30億元。每年舉辦投融資對接會10多場次,大大促進了創投與企業供需雙方的互動與對接。
截至目前,省創投引導基金參股基金累計在省內投資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60余項,直接投資額8億元。2011年湖北省8家上市企業中有7家為高新技術企業,募集資金27.2億元。目前全省上市高新技術企業已達5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