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Z訊 開始之前,我們先科普一個概念:海底光纜。海底光纜又稱海底通訊電纜,是用絕緣材料包裹的導線,鋪設在海底,用以設立國家之間的電信傳輸。海底光纜系統主要用于連接光纜和Internet,它分為岸上設備和水下設備兩大部分。岸上設備將語音、圖象、數據等通信業務打包傳輸。水下設備負責通信信號的處理、發送和接收。
一般來說,海底光纜并不常出現于新聞報道中,即便出現也不外乎兩種情況:提醒人們海底光纜線網技術已經出現、它有什么用途的短消息,或者是海底光纜容易受到損害(船舶的錨、鯊魚、恐怖分子等因素)的快訊。
雖然這些都是正當的話題,但其實海底光纜技術成功的背后還包括方方面面的話題,如果能夠對其進行更多的探討,用戶或將會更加了解海底光纜技術。
誰擁有著海底光纜?
在大多數情況下,海底光纜由國際公司聯合鋪設建造。各公司組成聯盟的優勢在于能夠增強海底光纜鋪設項目的抗風險能力,因為這類工程通常要耗費數以百萬計的資金。在海底光纜誕生初,世界處于殖民地時期,這些項目聯盟由來自不同國家的電信運營商通過一定協議組成。關于光纜的擁有權和后期維護則視光纜具體所處的疆土邊界而定,比如,經過美國的光纜部分則歸屬AT&T,行經大不列顛的部分則為BT所有。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互聯網越來越私有化,許多風險投資也開始加入到這些光纜建設聯盟中去。在最早期的案例中,大概最著名的是FLAG網絡項目。而到了今天,許多非電信運營商也開始投資海底光纜的建造,比如Facebook、谷歌等互聯網公司在太平洋海底光纜鋪設中持有股份。
此外,軍事機構也會進行海底光纜的建造,但它們不會公開標記在地圖上。雖然這些項目建造得越來越混亂,但它們作為軍事通信網絡運行以來發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幫助英國和美國打擊索馬里、巴基斯坦、也門等組織的無人機飛行。
誰來建造海底光纜?
在大部分海底光纜的建造歷史中,許多運行商都會和電纜船船隊主導自己責任下的光纜的設計和制造工作。在20世紀90年代世界第一個互聯網泡沫破裂后,許多大型運營商都選擇剝離旗下的海底光纜業務,從而成立新的子公司。這些新成立的子公司就充當了“一站式服務”提供商——他們制造光纜、勘查路線,申請獲得相關許可證明,以及包攬后期的維護工作。而這些光纜的建造過程是異常驚心動魄的。
海底光纜的盡頭在哪里?如何收尾的?
落實海底光纜路線的設計和如何安置它們的決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需要經過對水深測量、當地土地使用法律、國際法律以及海洋管理法律的復雜計算和協調。由于計算工程的龐大,許多海底光纜的鋪設路線和歷史上的電報線路相類似。因為電報已經嘗試過,這些路線是可靠的、安全的。比如在英國,陸地上的電線接入點All-RedLine就仍然是海底光纜的接入點。
不過,在冷戰期間,西方國家的海底光纜登陸點開始遠離中心港口城市,而轉向農村地區。比如曼徹斯特海底光纜站點,其被選為美國聯通夏威夷的第一個大陸性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