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間光互連發展態勢分析
隨著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進度加快,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技術的迅速普及應用,尤其是近兩年來,人工智能大模型熱潮興起,算力需求大增,電子信息技術面臨帶寬和能耗挑戰,光互連成為重要發展方向。本文聚焦片間光互連,針對數據中心和計算中心兩大應用場景,梳理技術動態,分析產業生態與標準化進展,并研判發展趨勢。
數據中心場景中的片間光互連技術發展態勢
1、光電合封(Co-Packaged Optics, CPO)技術助力數據中心升級
· 傳統可插拔光模塊面臨端口密度和能耗挑戰,CPO 技術應運而生。CPO 將交換芯片與光芯片封裝,可降低功耗、提高集成度等。
· 硅光集成方案成為主流,如英特爾發布的 CPO 進展可實現特定信號傳輸且功耗低。
· 集成光子技術方案中的光源集成一直是核心技術挑戰之一,外置光源成為趨勢,可降低光收發單元熱量和功耗。
1、產業發展與標準建立
· 近 3 年 CPO 樣機相繼發布,多數廠商在美國,國內略有滯后。
· CPO 遠期市場景氣,產業鏈初步形成,預計不會形成壟斷生態,大量商用可能在未來 3 - 5 年。
· 大型國際標準組織作出部署,CPO 標準體系初步建立,下一步重點可能是測試規范。
圖1 CPO結構
計算中心場景中的片間光互連技術發展態勢
1、光輸入輸出(Optical Input Output,OIO)技術成為重要路徑
· 傳統方式無法滿足高性能計算互連需求,OIO 技術面向分布式計算系統,可提升性能。根據Lockheed Martin公司數據,相比于傳統商業解決方案,OIO可將數據傳輸帶寬提升7倍,功耗降低為1/5,尺寸降低為1/12,大幅提升互連性能,滿足高性能計算場景需求,同時也為資源池化提供了性能保證。
· 芯粒為片間互連提供可行的產品形態,OIO 需結合芯粒與硅光技術,可實現高效互連。
2、產業與標準進展
· 計算領域巨頭布局,OIO 相關產品初具雛形。
· OIO 遠期市場景氣,產業鏈初步形成,商業生態完全爆發可能在 5 年以后。
· OIO 標準研制尚處初期,相關協議對物理層和軟件層的標準化將助力其發展。
· OIO 比 CPO 性能要求更高,產業化標準化進度更滯后。
總結
本文通過對數據中心和計算中心場景下片間光互連技術的研究,展示了 CPO 和 OIO 技術的發展情況,包括技術優勢、產業現狀和標準建立等方面。強調了片間光互連雖有進展,但面臨挑戰,需技術、產業和標準協同發展,以滿足高帶寬、低延遲和高能效的要求,推動其在多領域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