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稱,今年底或明年初,
三網融合試點或將擴大到全國31省(自治區、直轄市)省會城市,如果條件成熟,將在全國范圍推廣。
三網融合專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表示,
三網融合的推進工作是按照國家的部署一步步開展的,目前來看形勢不錯,但是具體要到何時在全國普遍推廣,目前還不能下結論,
三網融合的推進工作還需要等待政策的發令槍。
此外,湖南省出臺了《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
三網融合試點工作的意見》,而另一典型代表武漢則成立了
三網融合及數字家庭協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為了更好地了解
三網融合的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南京大學商學院博士后、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岳中剛先生。
雙向進入未觸及核心資源
記者:
三網融合試點一周年,請您分析一下試點經驗對推進
三網融合進程意義何在?
岳中剛:試點一年來,由于廣電、電信雙方均存在各自不同的強項與弱點,致使
三網融合在糾結中艱難前行。關于試點一年來
三網融合的進展狀況,市場上既有悲觀的“夭折論”,也有樂觀的“破冰論”。我個人認為,既要總結試點城市的推進經驗,也要意識到在目前體制環境下推進
三網融合的諸多障礙。任何一個試點城市的成功經驗必將形成示范效應,輻射同等條件、同樣類型的城市群落。
從十二個試點城市的進展情況看,目前
三網融合在以下兩個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也面臨著進一步突破的瓶頸:
一是在業務融合方面,試點城市的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與電信運營商已由各自為戰轉向雙向進入,這是廣電和電信博弈的焦點。目前十二個試點地區的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可以申請部分基礎
電信業務、增值
電信業務和比照增值
電信業務管理的基礎
電信業務,而電信運營商則“交叉”得到
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傳輸和手機電視的分發業務。盡管廣電和
電信業務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實質性進展,但雙向進入的業務范圍尚未涉及雙方的核心業務,如互聯網數據中心業務、國際寬帶出口、
IPTV和手機電視播控平臺等。
二是在融合模式方面,試點城市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融合模式。如上海文廣與上海電信的“上海模式”;武漢廣電與武漢電信通過組建的“武漢市
三網融合合資公司”,武漢廣電與武漢移動共同簽署“
三網融合·共建G3數字家庭”的戰略合作協議,以此形成了 “武漢模式”;“廈門模式”則依托廈門雄厚的電子商務基礎,探索網絡購物、電視購物和移動電子商務整合,將其作為實施
三網融合的主要抓手。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不打破現有體制政策的前提下,電信運營商與廣電之間利益沖突很難協調,在業界較為認同的“武漢模式”中,武漢電信與武漢廣電均難以交出各自的核心資源。
三輪驅動或是破解難題關鍵
記者:業界專家表示“
三網融合推進有難度,針對具體業務合作模式等需要形成統一的監管機構。”
三網融合除需要政策推動外,能否發揮市場的驅動作用?
岳中剛:在
三網融合試點中,電信方握有互聯網數據中心業務(IDC 業務)、國際互聯網出口、ISP 牌照,而廣電則握著互聯網電視牌照、
IPTV 牌照、
IPTV 播控平臺的控制權。基于自身利益考慮,各方在以互聯網為目標的爭奪中,均以各自掌控的許可資源加大力度阻擊對方的滲透和進入,主要的表象特征為監管政策、體制、合作模式等方面的諸多障礙。我個人認為,破解
三網融合難題的關鍵在于監管體制、產業機制和市場業務三個層次的融合創新:
一是監管機構的融合創新。目前
三網融合主要障礙為部門利益之爭,這就要求監管機構不能拘泥于某一行業的得失,必須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對整個
三網融合的進程負責。因此,創新適合我國
三網融合快速推進的監管體制,設立跨部門的第三方監管機構,有針對性地對融合業務進行協調和監管。
二是產業標準的融合創新。目前準公益屬性的廣電業的非市場化運營與完全市場化的電信業競爭,在商業模式上迥然不同,在發展觀念上、行業標準上、行為準則上也存在巨大的差異。這亟需監管機構牽頭著手制定
三網融合的整體技術性標準、規范和配套流程,同時盡快制定各項配套改革的政策和規章制度,以此來保障市場競爭有序開放。
三是業務模式的融合創新。從武漢“G3數字家庭“的
三網融合套餐看,雙方競合需求是客觀存在的,相關市場主體共同研發并打造出一種或多種全新業務,在新增的市場空間推動業務融合將是市場化破解
三網融合難題的關鍵所在。
當前
三網融合進展遲緩,并不能簡單歸結為政策、體制、合作模式等障礙,業務實現能力、技術方案選擇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進度尚不能滿足
三網融合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
三網融合的進程。隨著寬帶、3G、數字化改造等基礎條件的具備,8.6億移動用戶、3億固網用戶、1.9 億有線電視用戶,將為
三網融合背景下的手機電視、
IPTV、雙向電視業務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拓展空間。
三網融合不是簡單“3+1”
記者:業界與相關產業鏈都對
三網融合充滿了期待,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
三網融合是否要創新模式?國外有哪些可借鑒的經驗?
岳中剛:國家推進
三網融合的目的不是簡單地實現 3+1,即將三個電信運營商擴大為四個融合業務的運營商,而是著眼于通過加快信息技術創新和信息服務模式創新,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的信息服務尤其是移動新媒體的需求。
根據國際
三網融合的實踐經驗看,
三網融合將帶來三大典型新媒體業務和兩大新興業務,三大典型業務為VOIP、
IPTV和手機電視,兩大信息業務主要是數字家庭和互聯網電視。盡管目前我國的
三網融合尚未創新出太多的移動新媒體業務,更多的是現有業務的互相準入、延伸以及一些相關業務的打包組合,但相關市場主體已經在進行積極的嘗試。例如,中央電視臺和中國移動聯手打造“中國手機電視臺”,開展包括手機電視集成播控管理、手機電視內容服務、手機視頻內容經營、廣告經營等多種業務。
三網融合是大勢所趨,在國家宏觀戰略已定,產業方向已經明確的背景下,現在需要的是通過更多地方融合的實際案例和模式來進一步反向支撐國家政策的進一步細化。
因此在
三網融合的進程中,相關試點城市要積極發揮自身城市特點進行業務融合模式的創新與探索,要發揮融合主體的業務創新能力,在各自業務優勢上進行融合嘗試,打造多屏業務新形態,從而更好的挖掘
三網融合的價值核心,完善
三網融合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