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下行、去產能、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失業潮”的隱憂似乎正再次向中國襲來。然而,春節過后,中國各地陸續曝出“招工難”的消息,這令人不由得思索中國人力市場現如今的“真容”到底為何?
1、就業市場整體供不應求
節后,東莞這座被譽為“世界工廠”的城市早早便迎來了大大小小的招聘會,一些中小企業給技術工人的工資出到6000元(人民幣,下同),但仍面臨人才難求的局面。
與東莞臨近的廣州,也在春節過后遭遇了“招工難”,勞動密集型服務企業招工尤其困難,一家家具公司基本工資3200元的崗位乏人問津。廣東省政協委員許建華表示,用工難已成為廣東省勞動密集型企業一個普遍的現象。
基于智聯招聘職位庫大數據的CIER指數(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CIER指數從三季度的1.96小幅回升至2.09,就業市場繼續保持供不應求的格局。
中國經濟正經歷轉型升級,就業問題也正變得更為復雜。
在“招工難”方面,中國人口紅利消失,收入水平提升,使得勞動密集型企業越來越難招到廉價勞動力,此外,中國外貿走弱,出口加工型企業訂單減少、效益下滑,也讓招工變得更加困難。因此,不少勞動密集型企業正在謀求轉型升級、實現“機器換人”。
對于中小型創新科技類企業來說,面臨著轉型升級和成本控制的壓力,經歷蛻變的陣痛,目前尚難以開出足夠吸引高技術人才的工資。他們希望能夠獲得政府的資金和金融支持。
在“招工難”的反面,是“失業潮”的隱憂,從去年開始,一些特定行業對普通工人的需求在逐步縮減。比如,面臨“去產能”壓力的能源類行業,以及以“去庫存”為當前首要任務的建筑行業,壓縮用工、裁員減員已經成為“現在進行時”。
3、官方回應:保證不會出現“失業潮”
面對中國就業市場的一些新變局,一些外媒做出了中國將迎來第二次“失業潮”的判斷。
中國官方回應,中國的經濟條件保證失業潮絕對不會出現。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新聞發言人趙辰昕上周提出了中國就業市場的四大支撐:一是中國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就業拉動能力將繼續提升;二是“雙創”將繼續推進,創業帶動就業的能力還將進一步增強;三是隨著經濟結構加速調整,新產業、新業態和服務業會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可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帶來的過剩勞動力順利實現跨地區、跨行業流動就業;四是中國政府有能力通過多種途徑做好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安置工作。
談到中國會否再度出現“失業潮”,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表示,與1998年和2008年兩次就業出現問題的年份相比,今年中國所面臨的大環境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是服務業發展對勞動力需求很大,二是中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保制度,失業人員可以領取失業保險并獲得就業服務,對社會造成的震動會比較小。
4、居安思危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中國就業數據表現良好,尚未出現“預言”中的用工荒和失業潮。中國人社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新增就業甚至比既定目標多完成了30%。
廣東省春節后的返崗情況也與去年持平。東莞市人力資源部門調查顯示,該市企業開工率為60.8%,企業員工返崗率為77.1%,兩項數據均比去年略有上升。珠三角、東莞的勞動力并未出現嚴重流失。
盡管目前中國就業市場整體狀況良好,但據《2015第四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預測,2016年全年CIER指數周期成分持續走低的概率極大,就業市場景氣程度或將繼續走弱。在經濟轉型的新常態下,加快解決中國就業結構性矛盾已成為中國政府面臨的一大考驗。(陳溯)
來源:國是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