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培訓領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們越來越重視“以終為始”和“以人為本”這兩個理念,這讓我們變得更加“有用”。但同時,我們還是會面臨一個不可避免的難題——如何變成業務部門眼中真正的有用?
其實,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不僅培訓領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其他業務領域也是在快速的迭代更新,環境的改變推動了理念和技術的發展,激烈的競爭加強了行為的結果指向性。今天,我們就從營銷視角看看培訓可以如何優化。
就像做培訓的人都知道柯氏四級評估一樣,幾乎所有做營銷的人也都知道一個經典的理論,那就是——4P理論。這個理論告訴我們,如果你想做好營銷,一定要想清楚4個問題:
1、你的產品(product)是什么?
2、你的價格(price)定位是什么?
3、你的促銷(promotion)策略是什么?
4、你的營銷/客戶獲取渠道(place)是什么?
隨著營銷技術的不斷發展,4P理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增加了3P,發展成為了7P理論。
5、你的產品的定位(position)是什么?
6、你的人員(people)設置是什么?
7、你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熟練程度(proficiency)如何?
至此,營銷領域的經典理論完成了蛻變。但就在我們打算潛心研究一下這個升級后的經典理論時,營銷領域發生了一輪新的變革——7C理論替代了7P理論。而這一變革,也被譽為適應市場變化的成功變革!
總體來講,7C理論與7P理論最大的不同是視角的改變——由內部視角轉變為外部視角。具體來說,從關注自己的產品轉變為關注客戶(customer)的需求;從關注產品的價格轉變為關注客戶的成本(cost);從關注促銷策略轉變為關注雙向對話(conversation);從關注營銷/客戶獲取渠道轉變為關注客戶獲取產品的便捷性(convenience);從關注產品的定位轉變為關注產品更加明確(clarity)的定位;從關注人員配置轉變為關注客戶服務(customer service);從關注產品和服務的熟練程度轉變為關注建立客戶的信心(confidence)。
那這樣的視角轉變,究竟對培訓有怎樣的啟發和借鑒意義呢?
從“以客戶為導向”的本質來看,培訓和營銷所做的事情是趨同的。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我們想使培訓更加“有用”,同樣也需要我們進行一場視角轉變的變革,從內部視角轉變為外部視角。
1 產品客戶VS
傳統的內部視角使我們把目光更多的集中在了自己的產品上,于是我們能夠看到過去的培訓部門往往存在“閉門造車”的情況,自己認為找到了一個關鍵點,然后就不辭辛苦的開發課件,精雕細琢,不斷完善。等我們覺得開發完成了,然后拿著自己的產品去和業務部門進行營銷,才發現自己找的點好像不是那么準確,怎么辦?
客戶(Customer)視角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在著手開發產品之前,先詳細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幫助他們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然后一起討論和確定解決問題的關鍵點,進而形成解決方案,最后按照達成共識的方案進行項目的開發和落實。這樣,不僅確保了項目本身的有用性,還為培訓部和業務部門接下來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2 價格成本VS
傳統的內部視角讓我們把關注點放在價格上,于是培訓部門變得越來越“廉價”,企業內部自己組織的培訓基本變成了免費的。但令人的尷尬的是,即便是免費的,員工參加的意愿仍然不理想(所以現在多為行政命令),作為培訓部門不禁要問“還要我們怎樣,難道要我們給員工錢才能讓他們心甘情愿的來嗎?”
成本(Cost)視角告訴我們,盡管培訓沒有收費,但員工來參加也是有成本的,那就是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如果培訓不能做到物有所值(價值=時間成本),那員工就會感覺浪費時間,自然不會參加;如果培訓不能讓業務部門的領導覺得是在提高下屬的工作能力,那么員工來參加培訓就可能降低領導的認可,進而錯失晉升的機會。所以,我們應該衡量培訓的價值與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
3 促銷對話VS
傳統的內部視角讓我們把關注點放在如何推銷自己的產品上,于是我們發現培訓部門普遍采取了“推銷課程”的策略,把自己開發的課程各種包裝,對外部采購的課程更是要求包裝精致,要有“專業咨詢公司的范兒”、要有“國外培訓公司的范兒”,講師的背景資料一定要“耀眼”。殊不知,培訓部門恰恰就毀在了促銷包裝上,逐漸成為了業務部門眼中的“花架子”和“大忽悠”。
對話(Conversation)視角告訴我們,營銷應該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而非一味的包裝和宣傳。客戶之所以會采納你的產品,是因為他真正需要你的產品,所以關鍵在于他的需求和你產品的匹配度。客戶的需求是問出來的,是分析出來的,是一起討論出來的,先了解清楚需求,然后再看產品是否能夠滿足。好在培訓產品是具有很強的調整性的,從“有用”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一個必須的環節,而非可選環節。
4 渠道便捷VS
傳統的內部視角讓我們注重營銷/客戶獲取渠道的開發,關注接收到信息的量和覆蓋率。于是,我們看到培訓部門在每次培訓前會做大量鋪天蓋地式的宣傳活動,公司網站、內部通知、張貼海報、食堂桌牌等等。但當我們到培訓教室實地去看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到場人數與宣傳的陣仗是明顯不匹配的。
便捷(Convenience)視角告訴我們,不僅要考慮營銷的推廣覆蓋率,還要關注客戶獲取產品的便捷性,比如:培訓組織的時間與業務部門的工作進度是否沖突?員工到現場參加培訓是否能夠獲得直接上級的支持?培訓的時長是否符合業務部門的工作特點?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幫助員工進行提升?其實,近幾年的微課就是提升學員便捷性的很好嘗試。
5 定位明確VS
傳統的內部視角讓我們了解了定位的重要性,但培訓部門的定位還一直處于模糊的狀態。大多數企業的培訓部門很難說清楚自己的定位,是戰略部門?績效改進部門?還是服務部門?以致于業務部門也很難給培訓部進行定位,更不知道應該如何進行合作。
明確(Clarity)視角告訴我們,不僅要進行定位,還要進行明確的定位,并且與老板、業務部門達成共識。通常培訓部門的角色定位,有四種:學習平臺、績效顧問、業務伙伴和變革推手。
前兩個角色定位偏重于服務、支持和推動的作用,后兩個角色定位偏重于經營、驅動和引導的作用。具體定位時,要根據企業的發展階段、老板對培訓部門的定位、業務部門對培訓的要求以及培訓部門的能力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只有定位清晰了,才能夠更好的開展工作,實現與業務部門的良性互動。
6 人員客戶服務VS
傳統的內部視角讓我們關注人員的配置,于是各個企業的培訓部門就有了“標準的”崗位編制,按業務、職能進行模塊劃分,然后參考其他部門的崗位編制進行設定,從而保證在人員配置方面的“合理性”。但從對業務部門的采訪結果來看,他們則普遍認為“不公平”,一方面認為培訓部門的人員配置過多,另一方面認為相比業務部門相同職級崗位的工作來說,培訓部門要輕松得多。
客戶服務(Customer service)視角告訴我們,人員配置的關鍵不在于部門之間的橫向比較,而在于為客戶能夠提供怎樣的服務,以工作的實際價值和內容進行崗位的設置。換句話說,培訓部門要能夠說清楚崗位設置的具體理由,負責為客戶提供什么價值的服務,以及為什么進行這樣的崗位角色分工。如此一來,不僅崗位配置更加合理,同時還能夠明確客戶服務的內容,提升服務質量。
7 熟練程度信心VS
傳統的內部視角讓我們關注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熟練程度,把目標聚焦在效率上,于是培訓部門就越來越像一個“常規事務部門”,擬定培訓安排、邀請老師、發布通知、準備物料、布置教室、現場拍照、培訓評估、打掃現場,這一系列的常規動作讓從事培訓工作的人越來越“熟練”,但也逐漸喪失了創造力,模糊了培訓工作的價值所在。
信心(Confidence)視角告訴我們為客戶服務的關鍵不在于熟練程度,而在于建立培訓部門在他們心中的信心。只有懷著這樣的心態服務,培訓部門才能做到精益操作,持續創新;而只有業務部門對培訓部有信心,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動,促進企業達成戰略目標落地。
企業的部門分工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但同時也形成了一個個“圍墻”。職能部門都應該不時走出圍墻看一看,相互借鑒一下優秀的管理方法,聽一聽圍墻外的聲音。
來源:環球人力資源智庫
投稿:凌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