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被視為信息產業革命性突破的云計算加速了在中國市場落地的步伐。而中國電信云計算公司的成立,在體制機制獲取了一定自主性與靈活性,接軌互聯網運作模式,快、成效成為運作的準則之一。集約運營求生存,以研發創新促發展是該公司的風向標。
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通信設備商以及軟件廠商等產業鏈各方紛紛加速跑馬圈地,競速占市。在云計算市場諸強林立的陣營中,運營商因其具備發展云計算的網絡能力與數據中心兩大基石,成為這場競速中被關注的重點。而在運營商中,中國電信憑借改革與創新的勇氣、運營商基因所蘊含的先天優勢、互聯網市場運作模式的探索、靈活的市場反應能力以及快速的產品推出動作,迅速成為國內云計算市場上的實力派,且正向亞太領先的云計算服務提供商這一更大目標快速行進。
轉型創新
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電信大膽進行深化轉型戰略,提出智能管道主導者、綜合平臺提供者、內容和應用參與者的“新三者”戰略。云計算被列為公司戰略轉型的選擇之一,中國電信云計算公司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在體制機制獲取了一定自主性與靈活性,接軌互聯網運作模式,快、成效成為運作的準則之一。集約運營求生存,以研發創新促發展是該公司的風向標。
除了體制機制上創新,人才創新也被放在重要位置。中國電信選任國家“千人計劃”引進人才謝朝陽博士為該公司總經理。同樣的人才創新也發生在國內各行各業,如中國商飛引進“外專千人計劃”人才謝里擔任資深工程師,引進國家“千人計劃”人才李東升擔任型號總設計師助理兼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并在國家大飛機項目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外籍華人擔任專業公司總經理,這在國內尚屬首例,這不僅顯示了中國電信的魄力,更多的是其在云計算領域的決心。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張建國曾表示,這不僅是引進技術,引進人才,更可以帶來先進的理念。
注重成效
那么,是什么支撐中國電信如此力度的創新?業內人士認為,除戰略轉型的定位,最重要的是中國電信擁有發展云計算的核心優勢。
首先,網絡能力。截至2011年底,中國電信骨干互聯網帶寬達22T,國際出口帶寬達760G;其次,數據中心。中國電信擁有一流的數據中心布局,全國超300個機房、超10個機架。內蒙古云計算數據中心一期將在明年7月投產,一期規劃10萬個機架。另一個超大規模云計算數據中心也在規劃當中。這將與上海、廣東、四川、北京云計算資源池構成4+2布局。此外,中國電信在傳統IDC業務中深耕細作良久,積累了龐大而穩定的企業客戶群。據統計,中國電信數據中心為國內70%的企業提供著服務。
成立云計算公司后,中國電信沒有沉寂在這些固有優勢上,反而更加注重成效,賦予了云計算公司專業運營,改變以往粗放的模式,以獲得云計算時代新動力的使命。經過半年多的時間,中國電信的務實得到回報,且走在國內運營商前列。據悉,中國電信云計算公司已推出了包括天翼云主機、面向對象存儲在內的多款產品,且在虛擬化生產平臺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在園區、金融、醫療等行業為客戶提供著優質的云解決方案。
走向行業領跑
2011年8月,中國電信發布“天翼云計算”戰略。首先,中國電信將依托遍布全國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資源,統一建設部署覆蓋全國、業內一流的云計算數據中心,“十二五”期間,將具備提供數百萬臺高性能虛擬主機的能力;其次,構建全網統一的云管理平臺,實現一點接入、全網服務,實現資源的快速提供、彈性調度、按需分配、綠色環保、互為災備;第三,依托覆蓋全國的大容量高速互聯網、傳輸網和光纖寬帶網絡,實現云數據中心之間的高速互聯和用戶的高速便捷接入,讓云計算與寬帶相融合,實現網絡入戶、服務到家。在該戰略指引下,2012年9月,中國電信云計算公司總經理謝朝陽披露了中國電信云計算細化發展的1121工程:即建成一個堅實的研發測試和評估環境、一個集約化的運營生產平臺、兩大中國特色的標準體系和一個平臺開發的夢想。他表示,這最終的目的是要降低客戶成本,讓客戶很快得到先進技術,聚焦自己的業務,最終盈利,也就是要從根本上降低客戶的五個T:即讓客戶得到技術的時間縮短,產品上市的時間縮短,把云計算產品轉化為客戶成果的時間縮短,推出新服務的時間縮短,讓客戶盈利的時間縮短,使中國電信的云產品和服務有用、好用、用得起。
可以看出,無論在市場反應還是對未來發展定位,已經顯示出這家公司的活力與沖勁,也推動著其向行業領跑,亞太領先的云計算服務提供商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