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Z訊 說起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在普通人眼里,他是全國人大代表、民營企業家、勞動模范,可是他還有另一個身份——退伍軍人,很少有人提及,也正是這段從軍經歷,給予了他“堅持”和“敢為人先”的精神,推動他將亨通集團從一家小線纜廠發展成國內光通信行業重要的主導供應商。
對于自己的創業經歷,崔根良表示,每一步的成功、一點點進步都會有坎坷,都會碰到困難。做企業跟做人一樣,要有毅力,碰到困難不要退縮,要堅持,只要還能堅持到最后一分鐘,就必須要堅持到最后一分鐘,也許就是最后一分鐘,你就把困難克服了。
亨通集團的前身是1991年成立的吳江市光電通信線纜總廠。當時這家號稱總投資380萬元的線纜廠,實際上真正到位的資金只有100多萬元,而且還背負了120萬元債務。工廠的全部家當也僅僅是幾百平方米的破舊廠房、幾臺老掉牙的設備和一臺報廢的鐵爐。
可就是在這樣一個窘境下,崔根良喊出了“敢攀高峰,敢創大業,敢為人先,敢爭一流”的口號,搖曳著這艘“小漁船”,沖進了當時還被國外廠商壟斷的國內光線纜市場。
事實上,崔根良和他的小線纜廠之所以選擇進入國內光纜市場,是因為當時中國正在經歷一波光網建設大潮。當然最重要的是,崔根良敢于嘗試新東西。
據介紹,線纜總廠之后的第一桶金,源自于與江蘇省通信線纜總廠的合作。當時他以股權和技術換取了后者的支持,使企業順利投產,第一年就創利稅87萬元。隨后,他又與郵電部武漢郵電科學院、日本妙香園株式會社等合資合作,先后成立了長江光纜聯合公司和吳江妙都光纜有限公司(亨通光電的前身),用三年時間實現了三級跳。1994年,吳江市光電通信線纜總廠正式更名為江蘇亨通集團公司。
亨通集團的成立并沒有讓崔根良松懈,反而因為當時的發展環境迫使其再次做出改變。當時,中國已經建成了“八縱八橫”干線網,連通全國各省區市。但是這些骨干網所使用的光纖幾乎都是進口自國外廠商的,因為當時國產光纖產量和質量都比較落后,很難滿足骨干網的建設要求。而這一切的根源又是國產企業不具備自主研發光纖預制棒的能力,被國外廠商卡住了脖子。
最重要的是,研發光棒耗資巨大,風險極高,很多民營企業難以承擔,而這也是亨通集團部分高層所擔心的,不過崔根良還是力排眾議,于2006年投入6億元用于光棒研發。據了解,當時亨通沒有研發設備,沒有試驗材料,一切從零開始,不過經過200多名研發人員,15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四年后的一天清晨,崔根良接到了喜報,終于“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隨著光棒技術的研發成功,亨通集團成為當時中國唯一掌握光棒尖端技術及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營企業。如今,亨通集團成為國內光通信行業中的重量級廠商,更在中國移動近期光纖光纜產品集采中成為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