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Z訊 近期,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行動的發展目標,提出了包括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等11項重點行動,“互聯網+”一石激起千層浪,儼然已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大的助推器。面對即將洶涌澎湃而來的“互聯網+”新一輪浪潮,電信運營商應正視挑戰、搶抓機遇,全面加大對于“互聯網+”行動的支撐力度,并順勢推動企業實現由基礎通信服務商向數字信息服務商的轉型跨越。
一、電信運營商將面臨巨大挑戰
1.網絡基礎帶寬不足。
根據美國CDN服務商Akaimai2014年公布的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顯示,全世界主要國家的平均網速達到了4.5Mbps,而我國平均網速僅為3.4Mbps,世界排名第82位,而排名第1的韓國其平均網速達到了22.2Mbps。由此可見,我國的網絡基礎帶寬與世界平均水平仍有一定距離,與發達國家更是差距較大。然而,國家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重要前提就是互聯網基礎網絡的大帶寬接入能力,特別是國務院在5月13日的常務會議上,明確了加快建設高速寬帶網絡的措施,要求電信運營商使城市平均寬帶接入速率提升40%以上,推進光纖到戶和“寬帶鄉村”工程,在2015年新增1.4萬個行政村通寬帶;隨后,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提速降費指導意見》,要求運營商適度超前建設高速大容量光通信傳輸系統,持續提升骨干傳輸網絡容量。總之,國家對互聯網的接入層、骨干層網絡建設提出了明確的“大提速”要求,電信運營商需在短期內全面提升互聯網的支撐能力,并彌補網絡基礎帶寬能力不足的短板,這對運營商而言是“互聯網+”的最大挑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壓力是非常巨大的。
2.安全防控能力不足。
伴隨“互聯網+”行動的深入推進與“萬物互聯”構想的落地實施,以運營商數據通信網絡為基礎的承載網絡也將面臨不斷增長的安全風險。特別是與“互聯網+”密切相關的大數據、云服務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移動終端、物聯網終端的爆炸增長,在推動“互聯網+”行動取得實效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網絡安全隱患。2014年,中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共通報漏洞事件9068起,較2013年增長3倍。從運營商掌握的情況來看,網絡中的APT攻擊、DDOS攻擊以及有組織竊密、大規模異常流量、安全漏洞利用事件呈現了持續上升趨勢,給互聯網的安全運行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近些年來,運營商雖然在不斷加大網絡運行安全方面的投入,如:中國電信建立的云堤、云WAF等,但是仍然缺少面對大規模、高難度安全問題的實戰經驗,也極度缺乏具備高水平的安全技術人員與管理團隊,網絡安全的管控能力基本還處于起步期,這也成為了未來“互聯網+”大規模推進的一大隱憂。
3.跨界運營能力不足。
目前,全球主要電信運營商都在高舉“轉型”的大旗,紛紛依托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來實現由電信運營企業向信息服務企業的轉型。但從前期實施的情況來看,主流電信運營商的轉型步伐比較緩慢,特別是受到重資產、多人員、重回報、難創新等不利條件的影響,運營商在基于互聯網的信息服務上發展一直舉步維艱。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也紛紛在互聯網服務上發力,通過“去電信化”、打造“智能管道”、自制終端、搶占平臺入口、試水大數據與云計算等舉措,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跨界運營能力上仍比較薄弱。“互聯網+”的最終目的是以互聯網服務于傳統行業,而運營商對于傳統行業介入不多、了解不深,對“新硬件、新制造、新業態”的參與力度偏弱,將會在產業鏈中逐漸喪失話語權,最終使運營商對傳統企業的互聯網需求僅僅只能提供管道,這也勢必導致運營商在“互聯網+”產業鏈上被低值化。因此,如何順應傳統行業不同的“互聯網+”需求,提前做好跨界布局,把觸角向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以便在新的形勢下掌控更多、更大、更強的話語權,這對于運營商將是不小的挑戰。
二、電信運營商應搶抓有利機遇
1.網絡覆蓋人群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雖然電信運營商不能僅僅滿足于當好管道,但做好管道仍然是第一要務。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其中,城鎮地區與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分別為64.2%、30.1%。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4年底的85.8%提升至88.9%。在人口結構方面,在在普及率最高的10-40歲人群中,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比城鎮地區要低15-27個百分點,這部分人群互聯網普及的難度相對較低,可轉化的空間較大。通過這組數據可以看到,我國的互聯網覆蓋人群較發達國家70%以上的普及率差距明顯,互聯網需求在一定時期內仍然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互聯網需求將隨著“寬帶中國”戰略的縱深化推進以及“互聯網+”大力介入現代農業、綠色生態等產業,進一步呈現井噴式發展。對此,運營商必須進一步加大資源投入,在互聯網接入能力上覆蓋更廣區域與更多人群,并通過規模化運營進一步降低單位成本,并通過增值的信息服務來助力“互聯網+”的發展。
第一,著力加大固定寬帶網絡的建設。通過“全光網絡”的建設,大力推進光纖到戶、到桌面的工作,將20Mbps以上帶寬作為新建區域的基本標準。伴隨超高清分辨率4K的逐漸普及以及華為MirrorSys等類似新生態系統的商用,8K、16K分辨率也即將成為行業應用標準,運營商應審時度勢,面向未來做好方案設計,在重點區域內要將固定寬帶網絡逐步升級到100Mbps甚至1Gbps網絡。
第二,繼續加強無線數據網絡的部署。目前,三大運營商都在積極建設4G網絡,并在重點區域推開了基于CA技術的“4G+”網絡的建設,下階段應重點加強4G客戶轉化,將客戶盡快遷移到4G網絡上,特別提升農村地區的4G網絡客戶滲透率;同時做好VoLTE、RCS的商用準備,推動5G技術的研究并在現網上對關鍵技術提前實現“5G技術4G化”,以驅動相當一部分的“互聯網+”應用依托移動網絡來實現。
第三,擴展核心網絡大帶寬支撐能力。在全面部署100G骨干網絡的基礎上,運營商應根據帶寬擴展需要,進一步在核心骨干網絡上鋪開超100G網絡的建設,以保證滿足“互聯網+”時代的高流量、高QoS的網絡支撐需求。
2.綜合數字服務能力急需盡快形成。
依筆者看來,“互聯網+”的實質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信息服務為有效載體,來推動傳統行業轉變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創新發展。因此,電信運營商應圍繞傳統行業的數字化服務需要,依托ICT產業的整合優勢,推進傳統實體經濟和綜合數字服務的深度融合,逐步培育運營商專屬的綜合數字服務能力,向“互聯網+”生態圈提供一系列的生產生活服務與一攬子的解決方案,它既包括為企業級客戶提供底層管道、基礎設施與能力封裝,也包括向大眾市場客戶提供的應用及服務,從而助推傳統行業實現基于“互聯網+”的商業模式變革與產業鏈重構。
一方面,針對大眾市場加快服務能力培育。“互聯網+”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了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等專項行動,這與群眾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方式聯系緊密,運營商可圍繞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需要,逐步將其消費方式與習慣轉移到互聯網上來,重點做好內容分發、智能硬件、智能家居、安全支付等特色應用與服務,全面提高公眾對于“互聯網+”的體驗感知。
另一方面,針對企業市場加快“互聯網+”的滲透。傳統行業總的來說都在加速擁抱互聯網,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對于“互聯網+”仍然比較陌生。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大量的傳統企業仍然將“開通互聯網網站、實現原材料與成品的網上購銷”作為企業互聯網化的標志。因此,運營商可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把準傳統行業切入“互聯網+”的脈搏,通過提供標準化或定制化的行業應用、系統化搭建企業內部互聯網應用平臺、實現基于PaaS/IaaS/DaaS的基礎能力輸出等舉措,幫助傳統行業加速推進“互聯網+”。
3.圍繞創業創新加快跨界產業布局。
總體上,國家非常重視創業創新工作,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同時,“互聯網+”行動計劃也明確將“創業創新”作為第一個行動來提出。對此,運營商也應圍繞創業創新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從而有力推進“互聯網+”行動的全面落地。
第一,建立適應互聯網運營的內部創業創新機制。運營商目前并不缺乏資金、市場與技術支持能力,但在互聯網服務領域的發展始終步履蹣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傳統電信企業機制、體制方面的限制。下階段,要更好的擁抱“互聯網+”時代,實現企業的發展轉型,必須首先對現行的機制、體制進行深層次變革。互聯網思維絕不能停留在嘴上與紙上,而是要融入到企業的文化中,通過鼓勵內部創新、分流員工創業等措施,逐步打造高效、快速、有力的互聯網運營能力。目前,一些發達地區的運營商子公司也正在實施內部創業與創新工作,這也將為運營商探索內部創業創新機制開啟全新的模式與篇章。
第二,打造具備較強運營能力的專業化團隊。企業的戰略離不開人員的執行,從運營商現時的能力配備情況來看,專業化人才匱乏將極大地制約運營商在“互聯網+”道路上的發展,打造適應“互聯網+”運營能力的專業化隊伍已成為運營商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從歷史經驗來看,運營商推出的互聯網應用、產品基本上都交由第三方開發與運營,但最終的命運都難逃被市場遺忘的尷尬。特別在近期,電信設備制造商、互聯網企業紛紛高調進入企業級、公眾級的云服務市場,“動了電信運營商的奶酪”,這是對運營商將技術發展、網絡構建依托第三方的一個重大警示。具備較強戰斗力的自有隊伍的建立與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現在還不加大這方面的投入,隱憂將進一步擴大,甚至會讓運營商在更廣大的市場上折戟沉沙。
第三,整合產業鏈上下游推動跨界融合創新。“互聯網+”是一個相當大的課題,對所有的傳統行業都影響深遠、意義重大,運營商在其中絕不能只扮演管道的角色,而是應該依托自身優勢,在承擔好基礎管道任務的同時,進一步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提高運營商在產業鏈中的掌控力與話語權,進而拓展運營商新的利潤增長點。具體來說,運營商可進一步介入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移動終端、工業機械制造等領域,與專業化公司合作研發基于“互聯網+”的新型硬件,積極擴大在“新硬件制造”時代的影響力,強力打造運營商級的M2M網絡能力;運營商也可通過參與到新興軟件項目,加大在語音交互、客戶識別、安全支付、智慧電器等軟件上的投入力度,提高運營商在軟件方面的服務優勢。
2015年是“互聯網+”元年,也為運營商打開了通向未來企業發展“新藍海”的“新通道”,面對“互聯網+”,運營商不能只甘于做好管道,而是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強勢出擊,做好當前與長遠的總體布局,在圓滿完成國家戰略任務的同時,也為企業實現運營破局找到真正的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