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訊 根據恒州誠思出版全球激光雷達市場報告,該報告是用主要與次要研究方法為基礎,通過這些方法得出了報告的歷史數據與預測數據,并且還提供了目前行業現狀的統計數據,對那些想進入到市場的企業與個人而言起到一個指引。
國內汽車激光雷達行業最終出現了與頂級合資汽車公司合作的第一個案例。2月6日,車載激光雷達供應商蘇騰聚創宣布,已與豐田多輛車達成批量生產指定合作,合作模式將圍繞一汽豐田相關車型指定,合作產品為蘇騰聚創關鍵激光雷達產品”RS-LiDAR-M”
因為在此之前,中國領先的激光雷達公司與國內品牌和新力量汽車公司合作,但在世界上大多數熱門汽車品牌車型沒有看到中國激光雷達,這次速騰聚創與豐田的合作,表明國內汽車激光雷達公司首次進入豐田供應系統。
市場需求
目前,激光產業的發展呈現出國內外冰火的趨勢。一方面,大多數海外激光雷達企業都面臨著市場價值減半的壞消息。激光雷達的第一股Velodyne和Ouster宣布合并。另一方面,國內激光雷達行業受到資本青睞,速騰聚創、和塞科技等行業龍頭品牌爭相推出新產品,不斷獲得融資。
和賽科技近日表示,公司自成立以來,已交付激光雷達10多萬臺,其中今年交付激光雷達近8萬臺,登上全球激光雷達制造商年度交付冠軍。
ADAS市場全球激光雷達出貨量將從2020年20萬增加到2025年340萬,復合年均增長率為76.2%,預計到2032年出貨量將達到2660萬。
2020年,全球激光雷達在高級輔助駕駛系統市場的銷售額約為0.95億美元,預計到2032年將超過96億美元。
自今年下半年以來,許多曾經風靡資本市場的海外激光雷達公司都暴露出經營困難。10月,被稱為激光雷達鼻祖的Ibeo公司宣布破產,11月后Velodyne、Luminar、Ouster等頭部公司紛紛傳出裁員和虧損擴大的消息。
但需要注意的是,Velodyne一直被稱為激光雷達行業的絕對領導者。2020年Velodyne上市后,股價在當年年底達到最高峰值22.82美元/股。但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該公司的股價開始持續下跌。目前,Velodyne股價跌至不到1美元,今年累計跌幅約79.1%。
與國際市場的“嚴冬”不同,國內市場的跑道更受歡迎。一周內,何賽、速騰聚創、亮道智能公布了固體盲激光雷達產品的新進展,不得不說激光雷達行業確實發生了變化。
激光雷達商品可以從顯性參數、測量性能和隱藏指標等方面進行評估和比較。顯性參數主要是指商品參數表中列出的信息,主要包括遠程測量能力、點頻率、角分辨率、視角、精度、功耗和集成度。測量性能主要是指激光雷達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測量的產品特性,決定了無人駕駛汽車和服務機器人對周圍環境的有效感知間距。與顯性參數相比,用戶將更加關注測量特性,但激光雷達作為近年來在市場上受到高度關注的新興產品,可供參考的公共測試數據有限。
截至2022年11月底,全球自動駕駛企業融資約70億美元,不僅遠低于2021年的200億美元,也可能是近五年來最小的一年。
無人駕駛還沒有完全進入無人駕駛區。風險資本仍對這一領域持樂觀態度,初創公司的融資頻率沒有融資金額減少那么多;新玩家仍在進入市場,融資金額通常是后期輪數。
市場投資份額
中國最有耐心,堅持長期的未來。2022年,中國無人駕駛行業披露的總融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自動駕駛技術最大的突破性實驗場。
國家政策對技術創新和資本投資充滿信心。截至2022年11月底,中國省級以上部門共發布了近80項無人駕駛行業相關政策,放行道路檢測和商業試點。到目前為止,自動駕駛車輛已經在北京的道路上安全行駛了1000多萬公里,2021年底約400萬公里;2021年上海約250萬公里,是去年的6倍。相比之下,盡管2021年加州的道路測試高達640萬公里,但僅比去年增加了一倍。
行業前景
市場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新乘用車激光雷達安裝量達到2.47萬輛。自7月以來,國內計劃開放和交付的激光雷達車型數量顯著增加,包括小鵬、理想等14輛車。
目前,我國無人駕駛正處于L2向L3的過渡階段,正在探索有條件的無人駕駛。其中,激光雷達與前、側、后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形成完整的傳感系統,成為ADAS的核心產品,但激光雷達的安裝方法仍相對固定。
隨著國內智能駕駛交付量的增加,激光雷達市場成交量迅速增加。根據高科技智能汽車研究所的監測數據,去年中國市場的標準激光雷達數量不到8000輛。今年前9個月,中國市場的激光雷達數量約為5.7萬臺,預計全年將達到12萬臺,增長約10倍。
隨著國內智能駕駛的強勁驅動和新技術迭代的加快,激光雷達的成本將繼續下降,市場預計將加速爆發。相關機構預測,明年國內乘用車前標準激光雷達的交付量將達到每年40萬輛。
市場分析報告是決策者了解行業信息、掌握行業現狀、判斷行業趨勢的重要參考依據。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調整,未來我國各行業的發展都將進入新階段,決策和判斷也需要更加謹慎。在信息時代中誰掌握更多的行業信息,誰將在未來競爭和發展中處于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