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的金融海嘯直接沖擊中國的實體經濟,在第三季度末各行業出貨銳減庫存上升,第四季度全面寒冬。12月13日工信部提出
3G明年投資2000億,可謂雪中送炭,讓中國的通信行業如寒冬中的熊熊烈火,從09年頭一直到4月份照亮整個供應鏈,業內企業都忙生產忙出貨忙催物料供應,ODF、DDF、分線盒、
光纖跳線、連接頭、散件、陶瓷
插芯、光纜都好像都“不差錢”,產品供不應求。
5月份各企業在期望往年的5、6月旺季的來臨,期望5月17日“電信日”拉動
3G而備足“彈藥”時,
市場需求卻逐步走低,庫存堆積起來了,6月份
市場需求繼續走低,各大中小企業先后剎車減少生產,減少采購,看看賬面的應收款和應付款不免有些著急。

我們回顧2000年的科技股
泡沫,
泡沫破裂前全球光通信業何其火熱,遍地黃金。中國國內的
光纖光纜都競相建廠或擴產,當時在日本有YKK, 日本發條、TOTO、三和等6家公司投資50億到100億日元到陶瓷
插芯項目,2美元一只的陶瓷
插芯怎么算都穩賺。誰都沒有想到快速形成的
泡沫會在短期內破裂,2001新廠房沒來得及剪彩,新設備沒來得及開箱就已經要裁減原有的產能。跟隨而來的漫長調整期讓YKK、日本發條、三和等公司完全退出此行業。沉痛的悲劇似乎又要重演,只是舞臺從日本進口來中國。
中國國內通信行業的上述各種產品的供求情況如何呢,每次運營商的招標都有上百家企業參加投標,每次都把原本微利的產品再砍價,砍價的結果是有規模的十幾家企業把價格壓力逐級傳遞給上游供應商的同時自己的投資規模越來越大,利潤額卻越來越低;規模小的企業有的一次就退出、有的能多挨幾個回合;臺資、韓資企業沒能入門。
成本壓力往上傳遞的結果是陶瓷
插芯價格大幅下跌,從2000年的2美元到現在的約2元人民幣,而偏偏這個產品的投資卻很大。
如果不考慮材料、人工、能源、稅收、管理費用,產品銷售額差不多只夠設備費用,而且投產的成熟期還需幾年,還要考慮每年的產品降價。
事實上陶瓷
插芯的材料、人工材料、人工、能源、廠房投入等成本不可能為零;這就不難發現為何日本尚存陶瓷
插芯企業產能一直開不足40%;不難發現為何2000年
泡沫后中國國內沒有包括內資、外資和合資的新企業投資到陶瓷
插芯這個看似風光的項目,不難發現為何韓國生產陶瓷
插芯的
PRIMPOTEC在幾年前倒閉、韓國慶東也匿跡,不難理解為何臺系資金寧可涌向電子行業IC和平面顯示面板也沒有投資
光纖光纜和陶瓷
插芯行業。
行業內各環節的產能過剩、利潤率低,長期以來投資出力賺吆喝不賺錢造成相關企業經營者的理念是稍有
市場需求就是久旱逢甘露,拼命發展結果是短期就把氣球吹破,所以
3G投入的光環也就在上半年一下子被透支。
目前
3G二期工程、
FTTH建設以及海外
市場回暖,使整個
光纖、
跳線、陶瓷
插芯行業看起來有所膨脹。在此,也要提醒所有行業企業
提高警惕,警惕2001年至2005年因信息高速公路
泡沫影響而長達五年的寒冬重演,業界必須警惕
光纖、
跳線、陶瓷
插芯行業重蹈
泡沫覆轍。
[訊石報道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