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訊 (編輯:Anton)9月8日,在第19屆訊石光纖通訊市場暨技術專題研討會上,青島海信寬帶董事長、創始人黃衛平發表《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關于光器件產業的“下半場”的思索》演講報告。黃博士聲情并茂的講述了光通訊產業發展的歷史,中外企業的區別以及對未來趨勢的思考。
黃博士用“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來形容光通訊產業。首先對過去十年做了回顧。光通訊市場如何一步步發展成一個巨大的產業。2000年起主要是光纖到戶驅動,2010年之后增加了4G、數據中心。目前中國通訊光模塊市場占全球市場的份額已經超過50%。
光纖的優勢首先是載波頻率高、帶寬大、損耗小、抗干擾、傳輸距離長、材料廉價,過去幾年已經到每公里50元人民幣,比面條還便宜。光纖的挑戰一是光連接,需要光場匹配和耦合,二是電處理需要光電轉換和處理。
光通訊系統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光纖作為傳輸介質,電處理系統,光電轉換,其中光電轉換的光模塊是最核心的器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光通信系統的性能。光模塊的指標除了光電轉換速率之外,還有功耗、端口密度、體積、可靠性、成本的影響。光模塊的市場和產業在過去幾十年中發展很好,早期主要受到廣域網和城域網驅動,后來是企業網和光纖到家接入網,到最近的數據中心連接、無線承載網等驅動,下一步可能是由人工智能驅動的計算網和新應用驅動。
過去10年光模塊行業競爭格局可以看到,Finisar全球光器件領域市占率一直保持第一,2019年被II-VI收購后更是成為巨頭。中國的模塊公司旭創、海信、光迅逐步成為國際第二梯隊主力。Finisar憑借強大的技術和研發能力,在產品線的寬度和深度方面均處于行業領先地位,銷售額從2010年的6.3億美元到2019年的12.8億美元,研發投入超過15%,平均的毛利率超過30%,但整體盈利能力較弱,處于行業平均水平。
同時,中國光器件公司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成就。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抓住了新的市場,針對新市場進行了顛覆性創新。2003年成立的海信成功抓住了美國和中國光纖到戶接入網市場的機遇,2008年的旭創抓住了美國數據中心互聯的機會而崛起。
一般來說,國際和國內的光模塊企業定位策略不同,歐美和日本的企業研發投入高,產品推出早,毛利高,通過技術和產品優勢獲得利潤。中國企業一般研發投入低,產品推出晚,毛利低,主要靠成本和效率優勢獲得利潤。這兩類的企業的研發收入費用差等于產品毛利差。
黃博士隨后介紹了過去十年中出現的幾只黑馬,Acacia、Cisco和intel,利用硅光技術、DSP、混合集成在相干和數據通信領域躋身國際前列。
全球光模塊行業現如今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河東為以中國公司為主流的傳統的組裝型公司,河西為以Intel和Cisco代表的新興的集成型公司。對光通信產業來講,光電集成技術在過去三到五年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我們也許就站在新舊技術變革的轉折點,如何抓住機遇,創造歷史是我們行業內每個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黃博士表示如何跨域鴻溝加入河西陣營的新興集成型公司總結有幾點:
1.堅持大膽創新,不僅是預測未來,而是要通過行動改變未來。為此,關鍵是提前布局,盡早開始,從小做起。
2.堅持不斷試錯,盡快實現基于產品銷售而不僅是基于投資的正現金流。
3.避免失敗,長期堅持。成功難以復制,失敗往往是現金流枯竭。
光模塊企業更換賽道向集成芯片發展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對于芯片企業的發展,前期投入大,人才要求高,開放周期長,競爭激烈,投資收益慢,不僅需要長期的投入,更考驗企業特別創業者和經營者的耐心和毅力。中國光模塊企業面臨巨大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需要冷靜思考,做好布局,明確定位,做好長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