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訊 2025年8月8日,由ICC訊石主辦,飛宇集團、浪潮計算機協辦,中國聯通策劃,并得到華為、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大學、等鼎力支持的“2025 Cube-Net 新網絡 新生態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會議以“跨界融合新網絡,智聯未來新生態”為主題,聚焦光網絡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前沿。會上,中國聯通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科學家唐雄燕發表主題演講,發布光網絡十大產業技術趨勢,為智算時代光網絡的演進路徑與應用拓展提供了系統性指引。
趨勢一:面向智算互聯,打造光網絡超強運力
AI時代業務場景呈現“流量流向、站點覆蓋、服務時長”三大不確定性,驅動光網絡向高通量、高性能、高智能演進。通過光層FlexGrid多頻段傳輸、電層FlexRate多速率混傳等技術,實現算力高效互聯;依托6個9高可靠架構、OTN承載RDMA長距無損傳輸等能力,構建品質聯算體系;結合業務感知、光纜故障快速預警等智能手段,打造全鏈路智能聯算網絡。
趨勢二:人工智能賦能,邁向高階自智光網絡
基于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興技術,光網絡正加速向“自規劃、自配置、自修復、自優化”的高階自智化演進,實現網絡“零風險、零等待、零故障、零接觸”智慧運營。自智能力覆蓋規劃、建設、維護、優化、運營全生命周期,形成用戶、資源、業務、服務四大自治閉環,將推動光網絡實現全場景自適應、全流程自動化的智能升級。
趨勢三:探索空分復用與空芯新型光纖,攻關工程應用難題
面對普通單模光纖性能趨近理論極限的挑戰,業界正全力探索新型光纖技術??招竟饫w以空氣為傳輸介質,突破石英光纖本征限制;空分復用光纖通過復用模式和纖芯數,從空間維度提升傳輸容量。當前需攻克空芯光纖的微結構制造、寬帶放大、長期可靠性,以及空分復用光纖的長距離串擾抑制、高階 MIMO DSP、工程接續等核心難題,推動新型光纖從研究試驗階段走向規模化工程應用。
趨勢四:光電混合交換架構,使能高效綠色智算中心
隨著智算中心規模擴大,網絡架構正從電交換向光電混合交換演進。光交換憑借大帶寬、低功耗、低時延、高擴展性等優勢成為數據中心內部網絡架構演進方向:基于大端口數的OCS光交換架構適配大規模智算中心,支持速率升級與故障隔離;基于AWGR的快速光交換實現納秒級重構,滿足推理數據中心等低時延場景需求。光交換可以顯著降低智算中心建設運營成本,提升網絡可靠性與能效比。
趨勢五:光電集成,CPO 重塑數據中心光互聯
針對單通道200G/400G技術下可插拔模塊的功耗瓶頸,光電共封裝(CPO)技術通過縮短光電互連距離,將重塑數據中心互聯方式。CPO采用硅光集成與先進封裝工藝,實現更高密度、更低功耗、更優高頻性能。未來將進一步向光IO突破,實現算力芯片間光互聯,突破電互連瓶頸,構建片上光網絡。
趨勢六:50G PON 落地,開啟萬兆光接入
50G PON技術加速落地,全面開啟端到端萬兆時代。通過萬兆終端、50G COMBO PON OLT 及 100G 鏈路承載,實現家寬、云寬、企寬體驗躍升;依托FTTR智能Wi-Fi分流、Flex-E切片等技術,構建E2E切片保障體系;結合全局負載均衡的算力調度與統一架構支撐,實現“算力成網”;依托智能算網控制器實現全網資源可視與動態調度,為云電競、云電腦等新興應用提供堅實支撐。
趨勢七:通感一體,增強光網絡多維感知能力
光網絡正突破單一通信功能局限,邁向通信與感知的深度融合。通過光纖即傳感器網絡,實現地質環境、能源管網、智慧城市、海洋等場景的全域泛在感知;依托多模態數據融合與數字孿生技術,支撐實時響應與精準決策;構建“通感即服務”模式,推動與多行業協同打造多功能感知神經網絡,實現資源告警自修復與毫秒級威脅處置。
趨勢八:光物理層安全,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安全根基
面向地面、空間、海洋光網絡全域拓展,中國聯通提出構建立體高效的光網絡安全防護體系。通過全域一體化安全架構設計、主動防御體系部署、纖纜防護智能化升級,結合通道層加密、量子密鑰分發(QKD)等技術,實現全場景綜合防御。充分發揮運營商資源與生態優勢,推動光基礎網絡與業務網絡安全可控,筑牢數字經濟安全屏障。
趨勢九:FSO 與光纖通信協同,打造空天地一體化光網絡
光網絡正從地面向空天地一體化延伸,自由空間光通信(FSO)與光纖通信協同成為關鍵路徑。地面光網絡與低軌、中高軌衛星光網絡相互增強,激光地面站實現星地光互聯,解決光纖不可達地區通信難題。當前需重點攻關FSO高速率傳輸、遠距離抗湍流、快速建鏈與多層異構組網等核心技術,構建全域無縫覆蓋的光通信網絡。
趨勢十:做強海洋光通信,構建智能化綜合性海洋互聯網
聚焦海洋經濟發展需求,海洋光通信技術加速升級。以超長距離超大容量跨洋通信為核心,構建陸海協同高可靠彈性組網與韌性海纜系統;融合立體海洋科學觀測、多維多參量傳感、水下無線光通信等技術,打造海洋綜合感知網;結合海底數據中心、空天地通信等基礎設施,構建智能化海洋互聯網,為海洋資源開發、生態監測、應急通信等領域提供全方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