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與備受關注的
無線通信不同,有線通信市場往往在聚光燈的外緣。但是,實際上,在這個領域內,中國廠商的實際地位要高于無線市場的地位。
中興2011年提出了“有線接入領先”、“
承載網格局改變”戰略,希望借助
3G/4G承載網建設機會,實現公司有線產品的跨越式發展。Ovum近期發布的
承載網報告顯示,
中興的
承載網發展充滿了機會,也不乏挑戰。
兩顆小衛星
9月15日,
中興通訊發布的消息顯示,公司在近期揭曉的中國聯通2011年度省內傳輸設備招標中總中標份額超過70%,共涉及山東、廣東、河南等15個省份,采購設備涉及
OTN、
WDM以及MSTP/SDH等多類型設備。
無疑,這是一顆“小衛星”。
對于
中興來說,2年前在中國傳輸市場份額一直在15%左右徘徊,
3G/4G承載網建設給
中興帶來了改變市場格局的機會。2009年和2010年的PTN,
中興率先從中國移動光網絡市場突圍,占據了約35%的市場份額,可以說抓住了“技術升級”窗口。而2010年,
中興的光網絡進取步伐進一步切入到
WDM/MSTP/SDH等市場,在聯通的骨干網、40G試驗網等方面措施激進。
通過兩年的布局,通過“新產品換代時間窗”和“老產品搬遷替代”兩大舉措,截止2010年
中興通訊的光網絡(Optical Network,ON)在國內市場的市場占有率已經提升到約25%。期間,
中興通訊ZXCTN系列PTN設備、ZXONE 8000系列
OTN設備,以及ZXONE 5800 MSTP設備等產品成為驅動公司市場提升、改變市場格局的重要動力。
與這則消息相對應的,還有一則來自數通市場的兩消息。9月16日,
中興宣布于中標中國電信高端數通集采項目,
中興通訊M6000 SR 和M6000 BRAS分別中標集采18.7%和20.5%的市場份額,該項目在合同簽署一個月內已完成全部到貨以及100%設備安裝。
與光網絡的行業地位相比,
中興在數通(Datacom)領域、特別是高端數通領域更是長期處于跟隨地位,在高端市場鮮被運營商客戶提及。但是,最近兩年中,從推出基于T8000平臺的T8000和M6000產品之后,
中興第一次找到了在高端數通領域的“存在感”。
就像其它電信產品的發展路徑一樣,從完成產品研發,到真正的商用需要無數的測試、進入短名單、實驗局等步驟,2011年以來,
中興的高端數通終于找到了契機。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大規模的數通集采,給了
中興數通同臺競技的機會。除了上述中國電信高端數通招標高達20%的招標之外,在中移動、中聯通的招標中也斬獲頗豐。
這是
中興承載網的另一顆“小衛星”,而這顆小衛星的價值,更甚于光網絡的成績。這兩個重要的突破,是否意味著
中興的
承載網絡(ON+Datacom)真的迎來了改變市場格局的機會?
靜水流深的“中國有線網絡勢力”
中國市場如此,全球市場如何?
Ovum在最新的一份報告中顯示,在全球有線通信市場(包括有線接入、光網絡和數通三大部分),截止2011年Q1的前四個季度中,市場排名為思科、華為、阿朗和
中興,市場份額分別為22.0%、19.5%、13.5%和8.7%。除了思科在數通領域具有統治性地位、其他領域較弱之外,其他三家廠商已經成為在有線通信領域綜合競爭力最強的三家企業。更重要的是,這是按照銷售收入、而非出貨量計算的,更能體現實際的競爭力。
與之相比,Infonetics年度數據顯示,在
無線通信市場按照銷售收入計,2010年的排序為愛立信、諾西、阿朗、華為、
中興,其中愛立信一家市場占有率仍在35%以上,三家歐美廠商占比約七成——盡管,如果按照出貨量和合同數計算,在這個排名中中國廠商的序列會提高。
可以說,在有線網絡市場,中國網絡廠商勢力更加靜水流深。
對于
中興的光網絡,數據顯示,過去兩年間,
中興通訊的光網絡產品行業排名幾乎是一年一個臺階,從三年前的第六名,提升到現在的第三名;按銷售額計算2011年Q2的市場占有率達到歷史新高12.5%,距離阿朗的15.9%距離更近了一步。無疑,最不受關注的有線市場中,特別是在光網絡市場中,華為、
中興的地位更具市場統治力。
Ovum認為,
中興正在光傳輸市場成為Tier1的廠商,擠入常年被阿朗、華為兩家企業霸占的“Tier1陣營”,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因為這不僅涉及到市場占有率的問題,還涉及到
中興的光網絡產品是否在海外Tier1運營商贏得認可的問題。
產品競爭力的提升、戰略性的市場布局和國內商用案例的推廣,三大合力也促使
中興的光網絡在亞太、南美、歐洲和中東等地區取得了快速發展,贏得了Telefonica、Telenor、MTN等大T的認可——可以說,2年前還游離在海外Tier1運營商短名單之外的
中興光網絡產品,用自己的堅持和持續改進迎來了真正的機會。
在數通市場,
中興長期無疑是一個小兄弟,所以當,2010年
中興的手機銷量開始躋身全球前五的時候,數通在運營商市場也僅僅排名第六位。但是,在2011年上半年,
中興的數通產品也在飛速發展,同比增長35%,大大超過了行業增速,并進一步從前年的第七、第六位提升到第五位,保持著每年提升一位的速度。
這是
中興最后一個進入TOP5的產品線,而TOP5只能證明還是市場里的玩家;但是,要確保未來的發展,目標不僅僅是玩家,最終只有TOP3才能確保生存,無疑,在數通領域的競爭還沒用完全展開,思科獨大的格局短期內難以動搖。無論如何,
中興的數通產品第一次被納入了“雷達圖“,M6000和T8000需要成為主要推動力。
與2011年Q1相比,2010年Q1
中興的有線市場全球占有率僅有不足6%,2009年Q1全球市場占有率不足4%,而在2008年初這一數字只有可憐的2%多一點——也意味著每年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都提示2%或更多。
從低到高重走長征路
對于
中興來說,“從中低端產品/中國市場—>中低端產品/發展中國家市場—>中低端產品/歐美市場—>高端產品/中國市場—>高端產品/發展中國家市場—>高端產品/歐美市場”,這是華為、
中興們的全球發展六部曲。而具體到每個階段,又涉及到搭班子、找客戶、實驗網、名單、搬遷或新入、規模建設成為戰略伙伴等幾個階段。這就像一個中國廠商的長征路,偶爾可以跨越,但是大體依然是屢試不爽的路徑。
但是,山就是那么高,目標都非常清晰,所要做得就是不斷改進自己,以合理的速度爬山,達到這個目標。對于
中興來說,所要做的,就是瞄準這一相對固定的目標,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終一步一步達到產品和市場的高端,核心是“能力建設”。但是,區別只在于,各個企業的資源基礎、各個產品的發展先后有不同,它們的突破難度并不相同,有的產品步調較快,有的步調較慢。
所以,在整個
中興的產品序列中,形成了明顯的“雁陣”結構。
中興過去這些年無線、終端產品相對突圍較早,光網絡、有線接入、業務產品等居中,在整個雁陣模式中,數通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目前處于“高端產品/中國市場”布局這樣一個階段。即便是相對突破較早的無線網絡,
中興華為的產品都還沒用規模進入美國、日本市場;而在歐洲市場,
中興目前只是在終端、無線方面取得了較多進展。
分產品如此,分區域也是如此。從中國出發,到發展中國家再到發達國家的路徑,具有很強的可復制性。比如,處于發展雁陣之前的終端產品,
中興通訊海外收入占比達到70%;無線產品,海外收入占比半數以上,而有線產品的海外收入剛剛達到40%——這也意味著,
中興有線產品不但可以繼續補足弱勢產品的短板保持增長,也可以在不同區域、特別是高端市場拓展市場。實際上,最終各個主要產品線的比重,都應該達到海外占比70%以上。
因此,機會同樣已經浮現出來,
中興必須在
承載網絡市場,重走長征路,進一步從中國市場、發展中國家市場向上突圍。
具體而言,比如在光網絡細分市場,在南美地區,最近4季度中公司的D
WDM骨干網已經排名新增市場第一、Metro D
WDM占比提升到新增市場第二,Agregation排名上升到第三。截止2011年上半年,
中興在歐美市場的收入占比達到24%,主要驅動力是終端、無線,有線市場不足10%——這也意味著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再如,2010年
中興通訊數通產品在運營商市場份額中國區躋身第三,達到16.3%,在中東與非洲市場
中興以8.1%的市場份額躋身第四位。將中國市場的成功復制到發展中國家市場,市場份額的損失不應該太大,而中國市場的份額也理應有進一步提高。
最大的機會和挑戰
一個潛在的機會在于:每個運營商都需要多個互相競爭的合作伙伴,對于大的運營商、特別是跨國運營商而言,這個數字至少是3,而4家就意味著3家采購、1家備選,會是一個更理想的待選格局。
這種趨勢依然在加速,而且機會眾多。正如電信分析師Matt Walker所指出的,除了海纜,目前
中興在幾乎所有
承載網絡領域都有布局。在這些產品當中,
中興以前幾乎沒有絕對領先的產品,但是近2年來,在PTN/移動回傳網絡、以太網交換機細分市場方面已經取得領先,分別提升到第一位和第二位,在
WDM、
OTN、邊緣路由器等領域進步迅速,在100G、ROADM和EPC、高端數通等領域還處于跟隨狀態——但是,這也正是機會所在。
在這一點上,中國企業和多數西方企業有巨大的不同,愛立信、思科的產品非常聚集,阿朗雖然更為寬泛,但是也在不斷做減法,這些戰略讓它們能專注于某個領域做到最好,成為行業領導者。但是,也會產生相應的劣勢,因為中國企業的多產品策略,讓它們可以在一些產品上戰略犧牲,先不盈利而搶占市場份額,等積攢了足夠的份額再采取常態競爭。
因此,中國企業總是能用優勢產品的盈利貼補和不足劣勢產品的不足,并最終慢慢追上來,這是一種“慢慢的快”,就像休斯頓人所說的那種“只要打不死,就會重生的德州蟑螂”。
中興在漫長的電信產品線當中,最初只有在CDMA、TD等細分市場占據領導地位,進而擴展到了xPON、MSAN等細分市場,利用這些細分市場上收集的硬幣一樣的利潤,放在艱苦的“儲蓄罐”中,最終和那些甩出百元大鈔的領導者們一搏,從而更進一步。
但是,挑戰也并不小,首要的挑戰就是“速度與規模”的矛盾,畢竟
中興目前位居五大電信設備商最后一位,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
中興需要兼顧規模、利潤和發展速度,這是一個艱難的平衡。這也說行業追隨者們所要面臨的共性問題,速度和規模恐怕依然是解決長期利潤的必備條件。
對此,Matt Walker也指出,在未來5-10年中,
中興也必須提升緊迫感,在海外、特別是Tier1運營商中加強合作。對于海外運營商而言,必須通過巡展、客戶溝通會、專業論壇、RFP等實現深度溝通,把中國和亞太市場的成功經驗復制到海外,不斷改進在“Small”things上的差距,否則
中興很難像愛立信、阿朗和思科等廠商一樣,在某一領域內成為領導者。
因此,對于
中興的
承載網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要玩好這根平衡木,一次“掉杠”雖然不能改變根本的趨勢,但是確實會在利潤上大大失分,而且將喪失很多的時間。走好的基礎上走快,把效率放在樞紐的位置,是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