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新建的
光通信網絡中90%以上采用了國內品牌產品。作為“武漢•中國光谷”核心企業和
光通信領軍企業,武漢
郵科院帶動“中國光谷”
光電子產業邁上千億元臺階。2010年“光谷”
光電子產業產值比2000年增長了11倍。如今,我國通信網中每9公里光纜就有2公里是由武漢
郵科院研制生產的,還有3-5公里來自
郵科院曾技術扶持過的國內制造企業。在光電器件方面,武漢
郵科院的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每年超過1000萬只出口歐美日韓等跨國公司,推動我國
光通信系統邁向世界領先行列。
謀篇布局,成就光通信技術研究的排頭兵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成立于1974年6月,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武漢
郵科院已經成長為中國優秀的信息通信領域產品、解決方案與綜合服務提供商,“武漢•中國光谷”的核心企業,總資產超過120億,凈資產近35億元。
武漢
郵科院作為中國
光通信的發源地,已形成覆蓋光纖通信技術、數據通信技術與無線通信技術三大產業的發展格局,成為集通信系統、光纖光線、光電器件的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科研與產業實體。
30多年前,武漢
郵科院在世界第一根光纖誕生后的第六年“土法”拉出了我國第一根實用化光纖。創立了系統而完整的
光通信系統(包括器件、光纖)設計理論,實現了光纖通信三個重要領域的有機結合,這些“成果”被認為是中國最接近世界前沿的一次突破。但由于當時研究成果遠離市場需要,造成了科研與產業脫節,雖然技術上也在不斷進步,但許多技術的商用化水平都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
新世紀伊始,隨著歐美日通信巨頭在全球的不斷蓬勃發展,中國幾乎所有的
光通信骨干網都被外來者占據,而我國支撐
光通信產業發展的技術能力弱,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嚴重依賴國外,武漢
郵科院隨即陷入了發展危機。
真正的智者能夠從危機中尋找到轉機。此時的武漢
郵科院已經開始布局一項關系
郵科院以及民族
光通信生死存亡的重大工程,那就是“
光通信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技術創新工程”。當時正值中國加入WTO,他們深知,如果不能在未來5年高速發展期擴大在這個行業中的地位,
郵科院將失去成為行業重要角色的機會,從而在未來的低增長時期被嚴酷的競爭所淘汰。“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必須背水一戰。”武漢
郵科院院長、烽火科技集團董事長童國華如是說。
武漢
郵科院正是在艱難的環境下,展開了一場與光速賽跑、與世界科技接軌的大比拼。過去的十年里,武漢
郵科院由一個科研院所,發展為中國知名的信息通信領域產品和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進而成為全球唯一集光電器件、光纖光纜、
光通信系統和網絡于一體的通信高技術企業,技術發展走過了從跟蹤、追隨到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全球領先的道路。今天,武漢
郵科院不僅沒有被擠出市場,而且正在成為中國
光通信乃至世界
光通信研究的排頭兵。
突破了
光通信前沿技術,武漢
郵科院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突破超高速超大容量傳輸技術,率先開發出符合ITU標準的超高速SDH光傳輸系統,承建了當時世界領先的超大容量DWDM商用工程;新一代光纖接入技術,實現了從核心分路器、光模塊到系統設備、實用化工程的系列突破,在引領國內外技術標準的同時,實現了3000多萬光接入用戶的規模應用;主導制定了國際電聯成立以來由中國人主導制定的第一個IP國際標準,被國際上SDH、IEEE802.17等5類重要標準引用。武漢
郵科院突破了多業務傳送技術,率先完成該領域第一個國際標準,得到全球40多家設備和14家芯片廠商廣泛采用,網絡設備使用超過150萬次。建立了一套城域網多業務傳送理論和方法。主導制定中國
光通信標準,先后牽頭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228項,國際標準6項;20余位專家在國內外標準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贏得國際標準話語權。
通過實施創新工程,武漢
郵科院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建成了我國唯一設立在企業的
光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成果獲得國家獎勵數占通信行業獲獎總數的41%,并連續4年被評為
光通信最具競爭力企業。
國家發展研究中心此前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武漢
郵科院2010年在北京宣布完成“單光源1-Tbit/s LDPC碼相干光OFDM1040公里傳輸技術與系統實驗”,這一傳輸速率是國內當時商用最快速率(40Gb/s)的25倍。這一技術打破了美國在該領域保持的單光源傳輸世界紀錄,讓中國
光通信技術又一次站在世界前沿。武漢
郵科院副院長余少華博士告訴記者說,這一領先正是我們堅持實施“
光通信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技術創新工程”結出的碩果。
童國華在回顧過去的十年發展歷程時說,經歷的波折是痛苦的,但是走到今天應該說我們還是很自豪和驕傲的。如今的武漢
郵科院,實現了
光通信商用水平的最高單通道速率增長16倍,最大傳輸容量增長160倍。2005年,武漢
郵科院在全球率先實現在一對光纖上4000萬對人同時雙向通話。今年8月,武漢
郵科院光纖通信和網絡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一項重要技術突破,在全球率先實現1根光纖承載30.7Tb/s信號傳輸,可供5億人同時打電話。權威人士肯定,這個數據代表了當期新一代(Tb/s級波分復用)光纖傳輸容量的世界最高水平。而正在研制中的科技開發項目,有望在2014年實現12.5億對人同時通話。
華麗轉身,七大創新舉措助力跨越式發展
2000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武漢
郵科院正式轉制為中央直屬科技企業,并實現在市場營銷和產業化能力上的跨越式發展,光傳輸系統設備(SDH、MSTP、DWDM、ASON、PTN、OTN、ROADM等)和系列光纖光纜產品的市場份額均位居國內制造商前列,三超(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傳輸系統在上海—杭州光纜線路成功運行標志著我國已走在國際前沿,烽火光纜成為中國名牌,光無源器件和有源器件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雙雙名列第一,成為全球知名的光器件主流供應商。
可是在發展之初,武漢
郵科院也曾出現過因體制所限,激勵機制不足,導致一些骨干員工跳槽流失的現象。因此,2008年底,武漢
郵科院旗下上市公司“烽火通信”獲準以股票期權,實施中長期激勵計劃。次年4月,集團即向149位公司董事、高管及關鍵崗位的技術骨干,定向發行236萬股,將企業今后賺取的每一分錢與員工個人利益直接掛鉤。童國華告訴記者,實施職工持股、崗位分紅權、股票期權等多種類型的中長期激勵計劃,激勵對象70%為創新人才。
十年來,
郵科院將研究部門按現代企業要求重組,實施與國際接軌的公司化改造;通過上市、股權激勵、職工持股和引入戰略投資者,建立現代企業的組織模式;明確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分工,實現上下銜接和良性互動。2010年實現銷售額123億元,比1999年增長12倍,實現利稅是研究院轉制前年利稅的10倍。十年中累計上繳國家的稅收相當于再造了一個武漢
郵科院。
圍繞企業集團架構,武漢
郵科院創立了一套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保證創新成果有效轉化的高效的創新機制,其中最突出的包括:創新決策機制,保證了決策科學高效;創新投入機制,解決持續創新的經費投入問題;科技項目運行機制,滿足了因
光通信領域技術換代快、產品生命周期短而對創新項目的高要求;創新考核與激勵機制,對子公司經營班子采用“經營指標”+“創新指標”相結合的考核辦法;產學研用結合機制,廣泛開展與科研機構、高校和運營企業合作,使技術創新成為整合全社會資源的行為。
余少華介紹說,集團制定了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不低于10%,且每年增長不低于10%的科研投入制度,并納入目標層層分解到各級子公司。持續高增長的研發投入,保證了創新工程的實施。武漢
郵科院通過與行業伙伴共同發起創建“光纖接入聯盟”、“中國光谷物聯網聯盟”等技術創新聯盟,深化產學研合作。其中“光纖接入聯盟”,共同投入1.6億元,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支撐計劃,并已通過技術創新每年降低成本25%,率先推動我國電信模式三網融合雙百計劃。
通過長期積累、沉淀,
郵科院培育形成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企業創新文化。設立集團創新風險基金,支持科技人員依托創新技術孵化新產業,創造了“每個人都能創新,每個崗位都可以創新”的氛圍;為中試、生產一線青年組織實施“五小發明”活動,設立了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的創新獎,“十一五”期間350多項合理化建議獲獎勵,吸收了1300多個合理化建議,累計創效益超過60億元。
通過在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投入和創新文化等方面采取有機聯系的七大措施,有效地釋放了員工的創新潛能。
近年來,武漢
郵科院一直將加強研發管理工作作為增強企業科技產品開發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指導、幫助各下屬公司建立產品規劃部門、研發管理部門、總體設計部門、項目組(產品開發團隊)、中間試驗等部門或組織,在研發組織上保證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項目的有效實施;在研發流程管理上,從產品規劃立項、總體設計、研發實施、中間試驗工程試用、轉產各環節加強監控,保證產品開發項目及時有序進行。
經過多年努力,武漢
郵科院在無線通信領域得到長足發展,系列移動網絡優化產品(GSM、CDMA、TD-SCDMA、WCDMA、CDMA-2000等直放站)、天線系列產品成為國內主要品牌。在第三代移動通信(TD-SCDMA、WCDMA、WiMAX)產品、測試儀表和移動網增值業務開發方面已取得成果,并通過與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強強聯合,為運營商提供3G系統設備和全套解決方案。
目前,武漢
郵科院的品牌影響力已延伸至IP數據通信、電信級以太網、IPTV和IP視頻監控領域,獲得3項全國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已成為國內運營商數據產品集中選型和采購的主要設備提供商之一。軟交換接入和電信級系列產品已在運營商和企業網上批量應用,正積極推動下一代網絡技術的研究,在基于電網智能化的光電互感器和光纖傳感技術領域也已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