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Z訊 到今天,互聯網在中國已經整整20年。1994年4月20日,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工程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中國由此成為第77個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
在今日的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20年紀念大會及4G業務發展和應用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尚冰、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王秀軍、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原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中科院院士鄔賀銓、中國互聯網協會榮譽會員胡啟恒等在會上回憶了過去20年的發展,也對未來的互聯網發展提出期望。
當年在中關村豎起的廣告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
互聯網改變生活
尚冰強調,互聯網已經改變社會的組織模式:“互聯網從最初的技術工具、傳播媒體日益成長,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深刻地改變著信息傳播模式,輿論選擇模式,社會交往模式,生產生活模式,企業競爭模式,產業發展模式,以及政府社會管理模式。”
吳基傳則強調互聯網給用戶帶來的平等交流:“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是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構建帶有全球性的數碼的平臺,它不分種族,不分文化,不分民族,都在網上以數碼進行信息交互,給人們的生活,給社會的管理、社會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需求,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數字也可以反映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張亞平引述了一個數字,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的最新統計數據,截止2014年3月中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6.32億,而這一數字在1997年進行第一次統計時才只有62萬。
未來發展存在挑戰
如尚冰所說,“我國已經成為互聯網大國,但還不是互聯網強國。在提升關鍵領域,自主可控能力,完善行業生態體系,加強網絡空間法制化體系建設,保障網絡信息安全,凈化網絡環境,增強行業國際競爭能力等方面還存在突出問題和挑戰”。
另一個是網絡環境和網民自律的問題。
吳基傳說,互聯網給我們所有人提供了個性化的需求,所有網民進入互聯網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就是要維護互聯網的環境,也就是說,在互聯網里面我們不能去“倒垃圾”。
對于互聯網構建的虛擬世界,“我們目前如何保證網絡的安全,如何防止病毒的侵襲,黑客的攻擊,是我們今后在網絡安全上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吳基傳指出。
4G開啟下一個互聯網20年
對于下一個20年的互聯網發展,4G技術成為一個明顯的節點。
鄔賀銓認為,比起3G,4G在速率上,頻譜利用率上都有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增長。基于基礎的網絡設施,手機游戲、街景地圖、視頻等將在4G時代有飛速的發展,可穿戴設備也開始普及。
他同時也指出現階段的難度,比如頻譜越來越稀缺,他笑言,“且行且珍惜”。對于頻譜分散交錯利用之難,他表示,“你懂的。”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互聯網中心主任何寶宏談到從3G到4G的發展,是從“掌中時代到可穿戴設備的轉變”,再繼續向前發展,有可能往嵌入時代、生物機器發展。何寶宏把4G以后的時代想象成一個“盜夢空間”:人機交互、人機融合和人在機器中,將通向一種“數字化永生”的狀態。
對于更具體的技術,比如4G是否會引發新一輪的操作系統革命?
過去20年,從PC端桌面到手機到觸屏時代,微軟、蘋果、谷歌(微博)等各自引領了操作系統的革命,未來iOS、Android系統是否會適合可穿戴設備、車聯網,會存在被其他操作系統顛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