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Z訊 中利科技近期動作頻頻,光伏業務越做越大。不過據查閱其近3年年報發現,中利科技發展光伏業務的同時,電纜業務卻逐漸萎縮,盈利能力下降。不僅如此,中利科技年報披露的數據顯示,中利科技或涉嫌“偽高新”,騙取國家稅收優惠。
電纜業務被吞噬 盈利能力不足
據了解,中利科技2011年開始涉足光伏業務,通過并購江蘇騰輝電力51%股權宣告全面進軍光伏電池組件及光伏電站市場。2011年年報顯示,其光伏業務實現同年投產同年盈利,全年銷售7.6億元,凈利2871萬元,占其當年總利潤2.21億元的13.12%。
此后兩年間,中利科技光伏業務呈現爆發式增長。2012年,其光伏業務板塊營收25.93億元,同比上升241.22%,實現凈利2.06億元,同比上升616.14%。2013年,中利科技繼續補充光伏發電業務。截至2013年底,光伏業務已占中利科技年收入的40.94%,而這僅用了3年時間。
不過,與光伏業務裂變式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利科技電纜業務的加速萎縮。記者發現,中利科技的電纜業務近年來已經逐漸被光伏業務吞噬,呈現出萎縮狀態,盈利能力也有所下降。
其2011年年報顯示,中利科技總利潤2.21億元,同比增長19.16%,而其中光伏業務貢獻凈利2871萬元,占13.12。換句話說,中利科技電纜業務當年的凈利增長低于6%。
至2012年,中利科技的電纜業務更是呈現全面萎縮狀態,產品銷量全面跳水。其年報顯示,通信行業和其他行業營收分別下降11.57%和0.19%,毛利率均僅增長約1%。相比之前,光伏業務營收增長239.59%,毛利率比增9.47%。
業內人士表示,光伏業務回款難,中利科技大規模擴張光伏業務必然加劇現金流緊張,進而導致電纜業務的縮水。
中利科技2011年年報也顯示,隨著光伏業務的擴張,應收賬款暴漲了89.16%,2012繼續增長65.12%,2013年中利科技年報仍然提示應收賬款重大風險。
涉嫌“偽高新”騙取國家稅收優惠
除了電纜業務萎縮疲軟之外,中利科技還涉嫌“偽高新”騙取國家高額稅收優惠。
中利科技官網稱其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同時2011年年報公告通過高新技術企業復審。
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須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銷售收入高于20000萬元的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3%。
據查閱發現,中利科技在其通過復審首年(2011年)卻沒有對研發經費進行披露,僅稱“公司加大了新產品研發力度,技術開發費用增長較快”,存在淡化科研經費披露項目的嫌疑。
不過這一推斷很快便在其2012年和2013年年報中得到印證。其年報披露,“公司2012年的研發支出的金額為5792.83萬元,同比增長15.39%,占營收的0.92%。”由此可知,其2011年的研發支出為5036.52萬元,占當年營收的479,879.81萬元的0.1%。而2013年,雖然研發支出增長了63.48%至9470.08萬元,但仍只占當年營收的1.17%。
連續三年的研發支出比例均表明,中利科技涉嫌“偽高新”,披著高新技術企業的外衣騙取國家高額稅收優惠。如果國家向其追回稅收優惠款項,其年報披露的利潤將大打折扣,甚至出現虧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