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Z訊 IHS最新的《聯網設備市場監測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球聯網設備多達81億臺。這些聯網設備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電視及其附屬設備以及音頻設備等。平均每個家庭擁有4臺聯網設備。
到2016年年底,年度全球數據中心IP流量將達到6.6 zettabytes,全球數據中心IP流量將達到每月554 exabytes(2011年僅為每月146 exabytes)
在未來五年,全球數據中心IP流量將增至近4倍??傮w而言,從2011年到2016年,數據中心IP流量將以31%的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增長。
數據中心虛擬化和云計算轉變:
每個已安裝的傳統服務器的工作負載數量將從2011年的1.5增加到2016年的2.0
每個已安裝的云服務器的工作負載數量將從2011年的4.2增加到2016年的8.5
到2016年,近三分之二的工作負載將在云中處理
全球云流量:
到2016年年底,全球年度云IP流量將達到4.3 zettabytes,全球云IP流量將達到每月355 exabytes(2011年僅為每月57 exabytes)
在未來五年,全球云計算IP流量將增加6倍。總體而言,從2011年到2016年,云計算IP流量將以44%的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增長。
到2016年,全球云IP流量將占總數據中心流量的三分之二
各地區云計算準備情況:
在2011年,在寬帶接入(固定和移動)方面,北美和西歐占主導地位,到2016年,他們將繼續保持其地位。然而,在整個預測期內,所有地區在寬帶接入方面都將出現不小的進步。由于亞太地區人口眾多,在整個預測期內,亞太地區的用戶數量最多。
西歐的平均固定寬帶下載速度為11.7 Mbps,北美緊隨其后--10.3 Mbps,亞太平洋以及中歐和東歐的平均固定上傳速度最高,分別為6.7 Mbps和5.9 Mbps。
西歐以及中歐和東歐的平均固定網絡延遲最高,分別為58 ms和59 ms。
數據中心流量的發展史
在過去的一年中,這個行業見證了云計算的快速發展,從一個新興技術發展成為日益流行的網絡解決方案。企業和政府機構正在將越來越多的關鍵任務工作負載轉移到云環境中。而對于消費者來說,云服務讓他們能夠隨時隨地使用多種設備來訪問內容和服務。
云部署的主要驅動力包括更快地交付服務和數據、提高應用程序性能以及提高運營效率。雖然對于一些潛在云應用而言,安全以及與現有IT環境的整合仍然存在問題,但越來越多的消費級和企業級云服務目前已經可用。現在的云服務能夠滿足各種客戶需求(例如隱私、移動性和多設備訪問),并且支持企業短期和長期戰略要求。
從數據來看,云計算對數據中心流量的影響很顯而易見。需要注意的是,自2008年以來,大多數互聯網流量源自或者終止于數據中心。在可預見的未來,數據中心流量仍然將繼續主導互聯網流量,但隨著云應用程序、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增加,數據中心流量的性質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全球云發展的重要性和相關性可以從這個預測中體現:到2016年,約三分之二的數據中心流量將是云流量。
預計在2016年互聯網將進入zettabyte(澤字節)時代,但數據中心已經進入澤字節時代。雖然經過互聯網和IP WAN網絡的流量數量預計在2016年每年將達到1.3 zettabytes,但數據中心流量數量已經達到每年1.8 zettabytes,預計到2016年,將會增至近4倍,達到每年6.6 zettabytes,這代表著31%的年復合增長率(CAGR)。數據中心流量主要是由于數據中心內部的流量(通常,互聯網和WAN的定義止步于數據中心的邊界)。
流經數據中心的消費者和企業流量大致可以被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保持在數據中心內的流量
通過互聯網或IP WAN從數據中心流向最終用戶的流量
在整個預測期內,數據中心內的流量數據仍然占主要部分,在2011年和2016年都占數據中心流量的76%。主要流量仍然位于數據中心的原因包括應用服務器、存儲和數據庫的功能分離,這會產生復制、備份和讀/寫流量穿過數據中心。此外,并行處理會劃分任務,并將它們發送到多個服務器,產生內部數據中心流量。
離開數據中心的流量和駐留在數據中心內的流量的比率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因為視頻文件需要大量帶寬,并且不需要數據庫或者處理流量。然而,桌面虛擬化等應用的增加可能會抵消這種趨勢。此外,存儲虛擬化和其他數據中心功能將會增加數據中心內的流量,因為功能可能不再限于本地機架或者服務器。
數據中心工作負載:到2016年將有近三分之二的工作負載基于云計算
負載可以被定義為服務器用于運行應用程序和支持一些用戶與應用程序交互的處理量。負載從傳統數據中心到云數據中心的持續轉型。到2016年,近三分之二的工作負載將會在云數據中心中處理。
在2011年到2016年間,云數據中心工作負載的增長將會是傳統工作負載增長的5.5倍。傳統上,一臺服務器承載一個工作負載。然而,隨著服務器計算能力和虛擬化的增加,在云架構中,每臺物理服務器開始承載多個工作負載。云經濟(包括服務器成本、靈活性、可擴展性和產品壽命)正在促進服務器間工作負載的遷移,包括數據中心內部和數據中心之間(甚至包括不同地理位置的數據中心)。
通常情況下,最終用戶應用程序可由分布在多臺服務器的幾個工作負載來支持,這將會在數據中心內和數據中心間產生多個數據流,還有流向和流自最終用戶的流量。每臺云服務器的平均工作負載將會從2011年的4個增長為2016年的8.5個。相比較而言,每臺傳統數據中心服務器的平均工作負載將從2011年的1.5增加到2016年的2。
全球數據中心和云IP流量增長
全球范圍內的數據中心流量增長率為31%CAGR,但云數據中心流量增長率更快,為44%CAGR,也就是說,在2011年到2016年間,增長了6倍。
在2012年,云流量將突破澤字節這個關口,到2016年,近三分之二的數據中心流量將位于云計算。需要注意的是,自2011年思科全球云指數發布以來,對云數據中心流量的評估方法已經發生了改變。之前的方法將所有存儲流量定位在非云流量類別,而新方法將與云工作負載相關的存儲流量放在云流量類別。
例如,在新方法中,與云應用程序開發相關的存儲流量將被作為云流量,但在之前的方法中,則會被排除在云流量之外。因為存儲占數據中心流量的40%左右,這種方法的改變將會大大提高云流量在數據中心流量的比率。使用新方法的話,到2016年,云流量將占總數據中心流量的64%。而使用之前的方法的話,到2016年,云流量只會占總數據中心流量的36%。
云流量增長背后的主要推動力是云架構的快速普及以及部署,還有云數據中心處理更高流量負載的能力。云數據中心支持更高的虛擬化、標準化和自動化。這些因素帶來更高的性能以及更高的容量和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