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又有新突破!國家發改委7月6日宣布:我國將全面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到2020年基本理順醫療服務比價關系。
那么問題來了……醫療服務價格是啥?改革后看病的負擔會不會變重?對我們還有啥影響?別急,編來為你一一解答。
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日前發出《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意見》。《意見》明確,醫療服務價格實行分類管理,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落實市場調節價政策。
一、什么是醫療服務價格?
簡單來說就是你生病后去醫院看病,進行檢查或做手術等收費。具體包括:門診、住院、各項檢查、治療、檢驗、手術等。
二、為什么要改革?
1、價格尚未理順:檢驗、檢查價格偏高;診療、手術價格偏低。
2、管理方式需改進:定價方式單一,主要以按項目向患者收費為主,各地執行的醫療服務項目數量基本在5000項左右。
3、存在各種亂收費現象,價格行為有待進一步規范。
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工作是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改革充分考慮到社會和群眾承受能力,采取了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方式。
>> 一是圍繞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對于取消藥品加成減少的合理收入,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彌補一部分,并采取有升有降的結構性調整。
>> 二是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結構變化為基礎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最終實現醫療服務比價關系基本理順的目標。重點是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和檢驗價格,提高診療、手術、康復、護理、中醫等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不斷優化醫療服務價格結構。
對于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不少小伙伴都還心存疑惑,編現在就來幫大家解答~
如何看病才能省錢又省心?
在不少人看來,看病是件令人頭疼的事。那么,如何看病才能省錢、省時又省心呢?
挑對醫院
病因明確的急癥首選最近的醫院。先對病情做一個快速的考量。特別是那種不立即處理就有生命危險的突發癥狀,比如接觸某些過敏原后出現的喉頭水腫、呼吸困難等反應,或是外傷等病因明確的病癥,都應選最近的醫院。
認準醫生
首診普通號、復診專家號。其實無論普通醫生還是專家教授,接待初診患者時的程序是一樣的:簡單的問診、查體,開單做相關檢查、化驗。這個最初的過程完全可在普通門診醫生那里完成。對于從外地來看病的患者,普通門診相當于“導醫臺”和“快速通道”。如果先看普通號,普通門診的醫生會指導你該找哪位專家繼續看,這樣更有針對性。
年齡大、職位高未必是第一選擇。不少人愿意找“老”醫生,其實這是“過時”的觀點,越來越多的年輕醫生正成為一些重要學科的帶頭人,所以有時找年輕醫生看病也是正確選擇。
選好時間
若不是急診手術,患者住院最好選擇周一或周二,做完手術前的各項檢查,周四或周五或許就能排上手術。若是患者周三住進醫院,做完術前檢查剛好趕到周末,那只能在醫院干等,多花兩天的住院費。
懂得溝通
很多患者不知道怎樣描述自己的病情,而醫生的時間很緊張,得不到需要的信息,就會讓病人先做檢查。對病情表達準確的患者,往往能獲得醫生更多的關注,不懂就問,直截了當說出有價值的信息。
候診時,不要喧嘩,等前一個患者離開再進入。講禮貌、懂得體諒人的患者,往往更容易獲得醫生的關注。
來源:大粵網——政務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