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精簡歸并“五險一金”的工作正式拉開大幕,生育、醫療保險合并工作靴子落地。12月20日,人社部公布消息稱,日前開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了《關于授權國務院在河北邯鄲市等12個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試點城市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有關規定的決定(草案)》(以下簡稱《草案》)。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對《草案》作說明時表示,生育和基本醫療保險在醫療服務項目上有共同之處,特別是在醫療待遇支付上有很大共性,將兩項保險合并實施能降低運行成本。這意味著,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精簡歸并“五險一金”的工作正式拉開大幕,生育、醫療保險合并工作靴子落地。
合并思路浮出水面
“五險一金”是我國社保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本次《草案》提及擬試行合并至基本醫療保險中的生育保險是完全由用單位繳納的、保證職工享受相關待遇的社會保險種類。
不可否認,長期以來,我國相對較高的社保繳費率已愈發受到各界詬病,在經濟下行區間,企業社保支出負擔與日俱增,員工卻無感甚至強烈反映到手薪酬減少等問題日益凸顯。因此,近年來中央接連多次提出將通過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降低企業、個人繳納負擔。
公開資料顯示,各種保險中,養老、醫療保險繳費比例較高,也是涉及面、改革影響較廣的險種,而其余三種保險就成為了中央為企業減輕社保負擔的主要切入口。去年7月,人社部、財政部曾聯合發文決定自去年10月1日起適當降低生育保險費率。根據規定,生育保險基金累計結余超過9個月的統籌地區,應將生育保險基金費率調整到用人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0.5%以內,具體費率應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根據近年來生育保險基金的收支和結余情況確定。當時,有業內機構初步測算稱,該項費率的調整可為全國企業每年減輕負擔120億元。
而在今年4月,人社部進一步發布《關于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的通知》,再次向各地強調要繼續貫徹落實上述政策規定,確保實施到位。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在通知中,人社部還透露,生育和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工作將待國務院制定出臺相關規定后統一組織實施。
8個月后的本次全國人大常委會上,生育、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路線圖終于隨著《草案》的公布而浮出水面。尹蔚民透露,改革試點的總體來說思路為:保留險種、保障待遇、統一管理、降低成本。具體來說,《草案》擬提出,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在河北省邯鄲市等12個城市暫時調整實施我國《社保法》第六十四條、第六十六條關于生育保險基金單獨建賬、核算以及編制預算的規定,將生育保險基金并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征繳和管理。試點實施期限為二年。對實踐證明可行的,修改完善有關法律規定;對實踐證明不宜調整的,恢復施行有關法律規定。
尹蔚民表示,將兩項保險合并實施符合社會保險一體化運行的要求,有利于提升社會保險基金互濟能力,更好地增強生育保險保障功能,有利于提高行政和經辦服務管理效能,降低運行成本,是推進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項改革嘗試。今年10月,國務院已原則同意《生育保險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試點方案》。
由易到難的改革選擇
實際上,在本次《草案》披露前,甚至在中央確定合并實施生育和基本醫療保險的思路之前,業界就曾有觀點認為,小險種向大險種合并是現階段中央降低社保費率比較有效的一個途徑,而且相較于工傷、失業兩個險種,生育先被合并至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內的可能性較大。
究其原因,專家認為主要就是由于這兩項社會保險合并影響、難度相對較小,而且已有一定的制度基礎。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齊傳鈞表示,生育險涉及人群范圍相對較小,即使合并后由醫保資金報銷也不會給醫保資金池子帶來太大壓力,而且,隨著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生育保險政策可能也將面臨調整的關口,此時研究實行兩險合并可“一石二鳥”。
“更重要的是,生育、基本醫療兩項保險險種性質有相當程度的近似性,此前多年管理部門也有交叉,合并后管理工作統籌起來較為方便。”齊傳鈞介紹,目前,生育險在我國是由人社部門管理的,而基本醫療保險雖然此前在地方大多分給了人社、計生兩個部門管理,但隨著今年8月人社部接連表態明確我國已有越來越多城市告別城鄉醫保多頭分管局面,這項制度也在逐漸統一到人社部門管理的范疇內。也正因如此,同由人社部門管理的生育、基本醫療保險成為了最有希望實現“五險”變“四險”的突破口。
“對比之下,工傷保險雖然也涉及醫療領域,但與基本醫療保險所屬體系存差異,而且工傷保險有著單獨的認定標準,短時間內合并的條件并不充分。此外,失業保險和其他幾個險種起到的作用又有較大區別,合并到其他險種中就更勉強了。”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孫永勇則直言,這也是我國暫時難以參考美國經驗選擇將工傷保險也納入基本醫保,形成“大醫療保險”制度的原因。
頂層設計空白待補
“生育、醫療保險合并后,下一步相關部門又將面臨更多新難題。”齊傳鈞分析。有業內專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此后不論是降費率還是合并稅種,都還存在一定的“微調”空間,但背后付出的精力可能要比生育醫療保險合并大得多。
在此背景下,業界將填補這段改革空白期的希望寄托在了商業養老保險身上。而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甚至將發展商業養老保險寫入了其中。有專家指出,只有將作為養老保障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保險從短板培育成為長板,甚至超過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成為養老保障的最主要組成部分,養老保險費率才具備了降低的條件,企業的社保負擔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輕。
“目前商業養老保險總體規模較小,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可觀。”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表示。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擔憂地表示,對比美國、日本的企業福利水平,中國在既有的勞動力成本結構下,增加任何新的福利支出項目都會給企業帶來難以承受的負擔,因此,企業沒有動力和愿望引入新的福利項目。事實也顯示,中國企業除了法定基本福利外,其他福利支出微乎其微,顯然,只有進一步壓縮法定福利的相對規模,才能給企業自愿性福利留出成本空間,商業養老保險才能在企業養老保障計劃中找到用武之地。
然而,在提及社保費率降低的“治本之道”時,齊傳鈞坦言,今后相關部門應側重解決目前我國社保制度運行效率欠佳的問題,而這也是導致社保費率居高不下、資金缺口卻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凸顯出我國社保制度缺乏統一頂層涉及的問題。“同樣是需要繳納相對較高的養老保險,替代率也與中國類似,但美國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率僅有中國的五成左右,而且缺口卻非常小、形成時間也較短。”齊傳鈞坦言,可以看出中國的養老保險等基本險種制度運行效率亟需提高,而解決這一問題,以及確定未來增加政策性長期照護保險空間有多大等內容都是需要頂層設計來一并統籌。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