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Z訊 新零售連接線上線下;共享單車方便大眾出行;無現金體驗便捷;醫療改革降低看病成本;房地產密集調控、嚴控地方債、出清“僵尸企業”、堅決打擊違法違規集資,中央全面圍捕“灰犀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FinTech風光登場;基于大數據與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風靡世界;承載著金融科技與物聯網的5G技術商用在即……2017年這些經濟關鍵詞,點綴著過去,展望著未來。
2017年,5G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這些表述體現了國家對于發展5G的決心,也意味著5G商用步伐進一步加快,將發揮全行業、全社會的基礎性支撐作用。
全球5G標準緊張博弈,我國研發和標準化工作進入攻堅階段
2017年6月,華為率先完成中國5G技術研發試驗第二階段測試,針對未來5G三大場景的業務特點,實現了一張網絡同時使能多種業務,各項技術指標超出ITU(國際電信聯盟)對5G定義的要求。
業內人士認為,華為提前完成此次基于真實網絡及業務環境下的大規模業務驗證,是中國5G研發試驗的關鍵里程碑,加速了產業生態的構建,是5G產業化進程邁出的重要一步。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奚國華在“2017年IMT-2020((5G)峰會”上透露,2017年5G國際標準正式啟動,或在年底完成5G第一基礎版本。
全球5G標準正在緊張博弈,我國的5G研發和標準化工作已進入攻堅階段。按照此前時間表,中國2018年將進行5G商用試驗,并計劃在2020年部署。5G國際標準的出臺,無疑會讓5G商用加速到來。
三大運營商5G城市外場試驗加速
2017年7月開始,三大運營商5G城市外場試驗進入加速階段。同月,工信部批復4.8~5.0GHz、24.75~27.5 GHz和37~42.5GHz頻段用于5G技術研發試驗。
業內人士介紹,6GHz以下頻段在廣覆蓋方面優勢明顯,而6GHz以上頻段在為5G提供流量和回傳方面具有超高性能。此次工信部共批復8.25G毫米波帶寬,顯示了我國在頻譜方面引入高頻的趨勢,表明我國進行毫米波研究的決心。
2017年8月,中興與中國移動研究院合作,成功完成業界首個5G承載網OTN端到端低時延傳輸測試,為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uRLLC)業務的承載帶來新曙光。此次測試的意義在于,未來運營商將以光速開展5G服務,不僅帶來帶寬和流量的大幅提速,還可帶來零等待的用戶體驗。
2017年10月,由華為、中興和烽火三大通信設備廠商聯合研發的下一代5G傳輸系統SPN一階段試驗測試完成,這是5G傳輸領域的首次實驗室新技術驗證測試,標志著5G傳輸開始由技術研究轉向技術實現。
與技術發展相配套,我國5G頻率使用規劃也取得了重大進展。2017年11月14日,工信部正式發布5G系統在中頻段內的頻率使用規劃,明確了3300~3400MHz、3400~3600MHz和4800~5000MHz頻段作為5G系統的工作頻段。由此,我國成為國際上率先發布5G系統在中頻段內頻率使用規劃的國家。業內人士稱,該使用規劃的發布,將對我國5G系統技術研發、試驗和標準等制定以及產業鏈成熟起到重要先導作用。
至少5個城市2018年5G規模組網
2017年11月,高通、中興通訊和中國移動成功實現了全球首個基于3GPP R15標準的端到端5G新空口(5G NR)系統互通(IoDT)。5G新空口技術的應用,未來可支持高清視頻流、AR/VR等新興移動寬帶體驗,并為自動駕駛汽車、工業控制等提供兼具高可靠性和低時延服務。輿論認為,端到端5G新空口系統的成功互通,是5G由標準走向產品和預商用的重要里程碑。
工信部2017年11月23日宣布,啟動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工作,重點是面向5G商用前的產品研發、驗證和產業協同,開展商用前的設備單站、組網、互操作,以及系統、芯片、儀表等產業鏈上下游的互聯互通測試,全面推進產業鏈主要環節基本達到商用水平。
不難看出,5G離正式商用已近在咫尺。業內人士認為,接下來相關企業應根據標準進展同步更新設備能力,力爭與國際標準同期推出5G預商用產品。
2017年11月,國家務院發改委發布通知,要求2018年開展5G規模組網建設,明確在6GHz以下頻段,在不少于5個城市開展5G網絡建設。
該通知稱,在5G規模組網建設及應用示范工程方面,以直轄市、省會城市及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區域主要城市等為重點。這意味著最快在2018年,上述地區的居民將率先用上5G網絡。
作者: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