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訊 近日,《成都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發布,明確成都“新基建”未來三年的重點任務:到2022年,基本形成技術先進、模式創新、四網融合、支撐有力的新型基礎設施,與鐵路、公路、橋梁等傳統基礎設施,共同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和支撐力顯著提升。
“四網融合”是成都推進“新基建”的亮點,“四網”具體是指加快構建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等為核心的基礎信息網,以城際高速鐵路、城際軌道交通、智能交通基礎設施等為核心的樞紐交通網,以特高壓、新能源充電樁、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為核心的智慧能源網,以高品質科創空間、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等為核心的科創產業網。
《行動方案》將四網融合計劃細致分解,提出:成都將建成高速泛在、融合綠色的基礎信息網,加快建設5G引領的雙千兆寬帶城市,建成5G基站6.5萬座,率先在全國實現規模化商用;建設存算一體的數據中心資源高地;完善工業互聯網體系,建成2個以上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新增上云企業1萬家;率先完成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任務,人工智能技術、融合應用與產業發展全國領先。
成都將建成輻射全球、內暢外聯的樞紐交通網。未來三年將加快建設成渝中線高鐵、成南達萬高鐵、成自瀘高鐵、成都至西寧、川藏鐵路等出川大通道;以公共交通為導向(TOD)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推進成德眉資市域鐵路建設,城市軌道交通通車里程達到515公里。
成都將建成安全持續、保障有力的智慧能源網。未來三年將加快推進1000千伏、500千伏高等級電網建設,持續優化完善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骨干電網布局,打造支撐東部新區、天府新區等重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智慧電網樞紐中心和負荷中心;建成新能源充電樁4.5萬個,更好滿足市民綠色出行需要。
成都將建成創新驅動、集群支撐的科創產業網。未來三年將以產業功能區為載體,打造集研發設計、創新轉化、場景營造、社區服務為一體的高品質科創空間1000萬平方米,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重大功能平臺、共性技術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在產業功能區集聚,形成創新支撐優勢和產業競爭優勢。